|  | ||||
| 專有名詞索引: | ||||
|  |  |  |  |  |  |  |  |  |  |  |  |  | 
| 
 兩國利率之差距會決定外國通貨的預期升(貶)值率。當本國利率高於外國利率,外國通貨會呈現預期升值;反之,當本國利率低於外國利率,外國通貨會呈現預期貶值。相對於拋補利率平價而言,非拋補利率平價是指投資者雖握有外國資產,但並不在遠期市場進行拋補。     若以id及if代表國內及國外利率,s代表目前的即期匯率,而se則代表對未來某一時日之預期的即期匯率,則當下式成立時: (1+id) 
      = (1+if) × (se                                                    
      / s) 對於一個風險中立的投資者而言,額外一塊錢投資在國內或國外資產並無差異。     上式可整理改寫成:id 
      = if 
      + (se-s) / s,或:id 
      – if 
      = se* 假設(id 
      – if) - se* =                                                    
      UD 若UD                                                    
      > 0,則資金由外國流入國內,這是因為本國資產的預期報酬率高於外國資產;若UD                                                    
      < 0,因本國資產的預期報酬率小於外國資產,資金係由國內流至國外;若是UD                                                    
      = 0,資產組合是處於均衡狀態,而且兩國之間沒有國際資本移動。 (參考來源;李榮謙(2001),貨幣銀行學,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提供者:三(B)江懿沂、洪嘉慶、吳承融、李韋辰、余欣諴、洪瑞宏,9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