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健次

晶圓廠赴中國投資政策明朗之後,重頭戲就是如何有效管理與懲罰偷跑的問題。有效管理和懲罰偷跑,至少可以減緩台灣經濟「向下沉淪」的速度。為了台灣的經濟與前途,除了防止向下沉淪,我們也要「向上提昇」。台美自由貿易協定是阿扁政府帶領台灣拼經濟、向上提昇的正確道路。

 

貿易是經濟行為也是政治行為。一個現代的民主國家一旦決定與某國從事貿易,它就必須預期日後一定會影響本國的政治決策,包括看起來似乎無關的非經濟性政策在內。台灣開放與中國貿易、旅遊,十幾年來已經產生龐大的親中利益集團與說客。不幸的是,這個親中的利益集團與說客,顯然已經限制了阿扁政府的政策選擇空間,連帶著也限制了台灣人民的經濟與政治生存空間。

 

台灣的親中利益集團的影響力在過去十年急遽成長,可以從台商到中國投資,與台、中雙邊貿易數字去觀察。以貿易為例,台灣與中國(包括香港)的雙邊貿易總額佔我國的貿易總額的百分比,也就是我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在1990年為百分之八點五,在2000年已經超過百分之十五,十年之間比重增加幾乎一倍、直逼美國與日本。出口的依存度的成長更為驚人。我國對中國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在1990年為百分之十二點七,在2000年約為百分之二十四,十年之間比重也是增加幾乎一倍,中國變成我國出口產品的最大目的地。在這種「客觀」環境下,要台灣維持政策的自主性已經越來越難。「客觀」二字加上括號,意思是這種客觀環境,並不是完全不能改變、改進或在主觀上作某種程度的扭轉的。和我國的主要貿易對手國、尤其是美國成立自由貿易區就是減輕對中國依賴的重要方法之一。

台美間簽定自由貿易協定有幾個重要的效果。

 

第一,台美之間貿易量會大幅增加,和中國的貿易會相對減少。由於會員國之間的關稅障礙取消,非關稅貿易障礙也急遽減少,自由貿易協定簽定後,除了會創造新的貿易量,也會使原有的貿易量轉向。換句話說,它會使台灣產品在美國更有競爭性,也會使美國產品在台灣較其他國家更有競爭性。以台灣的出口產品來說,增強在美國市場競爭性的結果,除了使台美貿易量增加,同時也減少台灣製的上游原物料、半成品必須先出口到中國的必要性,降低對中國貿易的依賴。事實上,十幾來台灣透過中國對美輸出的台灣製的上游原物料、半成品的技術內涵,已經因為中國的技術升級,慢慢轉變。這對台灣國內的技術領先、就業量、勞工的就業品質,已經逐漸產生負面影響。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可以減緩這種趨勢的惡化。

 

第二、台、美之間以及其他國家在台、美二國的投資會增加。貿易機會增加的結果,市場規模擴大,因規模經濟而來的投資獲利機會自然增加。不只是台美兩國人士會運用這個投資機會,其它國家人士、包括中國在內、也會配合它們原有的技術與行銷利基增加到台灣的投資。這些投資對於台灣的生產力、就業與所得都會有正面的效果。

 

第三、提昇國家競爭力與國民福利。台灣去和中國這樣一個龐大又落後的經濟體結合的結果,具有「向下沉淪」的淨效果。國際經濟學裡有一個理論叫做「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定理」,意思是說兩國間貿易完全的自由化以後,同樣的生產要素在兩個國家的的報酬率會相等。也就是說,假如我們與中國組成一個共同市場,則兩國的資本報酬率會越來越接近,兩國的工資也會越來越相等。十幾年來台灣與中國經濟緊密結合的結果,使台灣的資本家受益,也連帶著使台灣的工人的待遇和中國越來越接近,是理論的預測也是客觀的事實。同樣的,和先進的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會有「向上提昇」效果,不但有理論的根據,也有事實的例證。歐盟之內後進國的經濟力量逐漸向先進國拉近、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幫助墨西哥經濟升級、日治時代台灣與先進的日本同屬一國內市場對台灣經濟的助益,都是很好的例證(日治末期,台灣的每人平均所得約為日本本國的七成多,今天則不到四成)。這種進步與利益,乃是來自於與先進經濟體系分工、競爭、學習、並進一步擴散所造成的外溢效果。台灣和落後的中國經濟結合,使台灣的資本家可以不求進步、繼續用老辦法在中國賺錢、增加中國就業、用台灣的資本配合並訓練中國的勞工、提昇中國的競爭力,可是對台灣卻造成工人失業的壓力與實質工資的降低。另一方面,台灣和比較進步的美國經濟結合,卻能透過和美國的合作、分工、競爭、學習,提昇台灣技術與管理的水準與創造發明的能力,也就是提昇台灣的國家競爭力。

 

有兩句話與阿扁政府有關,只是政府官員似有不同的解讀。第一句是「積極開放」。經濟學裡本來就有開放一詞,但強調的多半是開放國內市場、不怕競爭、促進進步的意思。把「開放」加上積極二字並且應用到使企業出走、到不必進步的地方去賺錢,我倒沒聽說過。第二句是「國際化是台灣安全的最佳保障」。國際化之所以是台灣安全的保障,是因為中國對台灣一直是個威脅,所以要把台灣的利益與中國以外的國際利益結合在一起。這樣,在中國威脅台灣的時候,自然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利益﹔其他國家不能坐視利益受到威脅,台灣安全才會因此而得到保障。所以,為了安全的國際化當然不包括中國化在內,因為中國正是我們國際化所要對抗的對象。可歎的是,阿扁政府裡竟有人誤把中國化當成國際化,把逃避升級的企業出走當成開放競爭來鼓勵,經濟這種拼法不是太離譜了嗎?

 

積極「開放」、「國際化」都是正確的。只是「開放」、「國際化」對象應該是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而不是對台灣有敵意、龐大又落後、會使台灣向下沉淪的中國。最能使台灣從「開放」與「國際化」得到經濟與政治利益的具體目標,就是使台灣與美國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區。這個具體的目標,由於會帶給台灣經濟極大的助力,即使親中利益集團和統派都很難公開反對或掣肘。阿扁政府是不是可以在拒絕向下沉淪之外,起而行、用心積極推動台美自由貿易協定,使台灣的經濟進一步向上提昇,國際政治地位更形鞏固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