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風時代的來臨

     
        進入1920年代,人們開始發掘薩克斯風的獨特音色,展開了薩克斯風的時代。20年代初期,Rudy Wiedoeft和concert-band對年輕樂手的影響仍然是最大的(參閱薩克斯風的流行),但隨著爵士樂及舞會樂團(dance orchestra)的興起,尤其是dance orchestra,使薩克斯風更加普遍。

       
        令大家感到意外的是,爵士樂開始的時候並沒有使用sax。在紐澳良(New Orleans),原始的Dixieland Jazz Band有小號、豎笛、長號等一起即興演奏,就是沒有薩克斯風。第一個想到用sax做即興演奏的是Sidney Bechet,他是紐澳良的豎笛手,他後來也成為爵士史上偉大的soprano sax演奏家。他的影響雖然不及Coleman Hawkins的tenor sax,但是他是第一個證明sax可以用在爵士樂的人。sax用在爵士樂,在今天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人會懷疑,但是在當時沒有人這麼做過,就非常需要勇於嘗試的精神。各位可以想像,如果現在有人要用胡琴演奏爵士樂,他會遭遇到多少質疑與阻力,但或許就在十年後,胡琴變成爵士樂的必備樂器也說一定。走出第一步的人,絕對是值得我們尊崇的。

  最早的爵士樂是源自非洲而成的美國音樂,後來白人加入讓爵士樂漸漸轉型,變成各種跳舞節奏的音樂。人們也開始陷入前所未有的跳舞熱潮。最受歡迎的舞廳有6-8人的舞會樂團,演奏各種編寫的舞曲。這些團體追求新奇、多變、又要有甜美聲音,而sax剛好都具備了。sax擁有光亮如銅管的外表,加上比豎笛、提琴更豐富的聲音。許多豎笛手發現他們很容易再兼吹sax(因為吹嘴相似),再加上所有薩克斯風的指法都相同,他們可以任意加上不同大小的sax來變化音色。sax成為競相模仿的對象,而不願跟隨這個潮流的人,漸漸被淘汰。

  根據紀錄,Isham Jones(1894-1956,他寫了有名的It Had to Be You)1915年就在他的樂團中吹tenor。Paul Whiteman的樂團在1919年用了兩支alto sax,Whiteman(被稱為King of Jazz)成為20年代很受歡迎的樂團領班(bandleader)。到了1925年,十人的大樂團(big band)標準編制是兩支alto sax、一支tenor sax,再加上兩支小號一支長號等銅管。Whiteman展示了更大的編制,他的sax團員還兼吹豎笛、長笛、雙簧管,豐富的音色被稱為"concert pop",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蓋西文(George Gershwin)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如Jaap Kool在1930年所出的書上所說,Whiteman樂團的sax是所有音樂中最棒的,尤其他們的顫音(vibrato)更是恰當好處,有些樂手會過度強調,反而有反效果。右圖是Paul Whiteman跟他的樂團,這是他們最受歡迎的Wang-Wang Blues的樂譜封面。

  Fletcher Henderson的樂團開始於1924,他們把節奏性的跳舞音樂加上令人亢奮的獨奏,big band的形式逐漸形成。Henderson特殊的編曲,加上alto sax Don Redman(1900-64),tenor sax是著名的Coleman Hawkins。Hawkins為tenor sax開發了驚人的能量,提供更大的想像空間,他的風格成為1940年代Charlie Parker出現以前最重要且唯一的sax音樂風格。Hawkins讓tenor sax成為爵士樂中標準的獨奏(即興)樂器,而alto sax只用在單純的旋律,其他樂器的表現就被只有效果之類的。然而,舞曲與爵士音樂的結合還是賦予各種sax更多的表現空間。

  早期,大部分知名樂手都是白人。Jimmy Dorsey (1904-57)是演奏豎笛與alto sax的巨星(如右圖),他那優越的技巧、豐富的音色以及快速顫音使他和吹長號的兄弟Tommy Dorsey成為唱片以及收音機裡最熱門的聲音。到了1930年代,他們兩位都成為成功的樂團領班。而就像Jimmy Dorsey一樣,Benny Goodman和Artie Shaw在他們成名前也在各樂團中演奏alto sax。

  Frank Trumbauer (1901-56,左圖)把C調sax帶入爵士樂,以一種幽默、冷靜的音色來演奏,啟發了Lester Young,透過他又啟發了Stan Getz。就像Rudy Wiedoeft,他有很好的技巧,演奏30年代的最熱門的音樂,像Sun Spots, Meteor, 以及Eclipse。可惜,這樣的風格以及C調sax在1940年以後就沒落,不再被人們喜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