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曾經作過無伴奏小提琴及大提琴組曲各六首。所謂無伴奏,就是在 提琴旋律之外就沒有配完整的和聲。雖然缺乏和聲,這些樂曲依然成為千古名 作。
華格納的美學觀念強調總體藝術,崇尚龐大的藝術複雜形式,而他的旋律也是 無止境的線條。
荀白克 (Arnold Schoenberg) 的旋律已擺脫「可唱」的準則。他認為的 旋律可以是斷斷續續的片斷、或是點點相連的點描。
儘管許多現代作曲家傾向於挑戰旋律在音樂中的地位,但一代宗師法國 現代大作曲家梅湘,還是認為旋律是音樂的根基;和聲必須與旋律配合 得巧妙才有存在的意義。
中國音樂以旋律見長,中國人可以說是旋律的民族。
中國樂曲的旋律曲折優雅,有加許多裝飾音的花俏旋律:
文子笛子演奏:下調駐雲飛;
有淒涼的旋律:
大二番,楊元享管子演奏;
有節慶的高亢旋律:
風攪雪,魏永堂嗩吶演奏;
也有富戲劇性的旋律:
八叉,楊寶忠京胡演奏;
更有神秘的塞外旋律:
巴雅齡,色拉西馬頭琴
演奏。
儘管我們知道貝多芬的音樂結構嚴謹、氣勢磅礡;但在旋律的觀點上, 他的旋律常常不是「優美」-- 特別在動機發展式的音樂 (如奏鳴曲形式) 中。 例如他的英雄交響曲第一樂章,自始至終就沒有非常好唱 的旋律。
莫札特是個優秀的旋律作家。讓我們聽聽他的一段音樂:
國畫的技法,許多是線條的衍化。
古典畫派的大師們學習繪畫,須從素描開始。素描,是用線條勾勒出物體的輪 廓,然後加上光影或淡彩。
現代美術設計中,有許多作品單是用線條構成。
一切圖檔應由可改變形狀 (reshape) 的向量圖作起。由點陣圖轉成的向量圖不能 改變形狀,不屬此類。以控制點 (例如Bezier控制點有一個主控制點和兩個離心控 制點) 畫成的圖形,最易改變形狀,尤其在製作動畫時最為適當。
製作動畫時不須每秒作24片,尤其在網路教學及傳播上,每秒 (大約) 2-6 格即 可表達大致的動作。甚至在影片製作時,除了快動作之外每秒12格亦已足夠表達 動作。
有了正確的畫格劃分法,在製作之初可以只先作少數畫格,然後在流程中逐漸加 入畫格而成為完滿的動畫。
網路傳播經常使用的有限動畫常由2至4個畫片組成,相當容易以向量圖工 具 (如 CorelDRAW) 作成 (如圖例)。
![]() | |
莎士比亞開始也用了多線同時進行,例如「仲夏夜之夢」就是個好倒子。
易卜生喜歡用倒敘的手法。
電影的基本單位是分鏡。
拍攝電影時,許多鏡頭同時拍攝。
例如兩個人的對話,鏡頭忽而切到某甲,忽而切到某乙。
電影的剪輯技術,使得電影擺脫傳統戲劇的緩慢換景方式。電影 (尤其是現代電影) 中 鏡頭的快速轉換,常常得習慣於文學戲劇的人受不了。
但電影並不是要完成傳統戲劇未完成的藝術;它是一種新藝術,它要的是全然不同的 表達方式。
在電影中,劇情的發展常常用拼湊的方式來達成。透過許多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拼湊出 觀眾對劇情的整體印象 (有時根本就不需要劇情). 這就是「蒙太奇手法」(montage).
![]() | 多媒體的線條: 多線進行 |
在互動媒體中,劇情需要預設成許多發展路線,而觀眾有觀眾有權選擇他們所有的劇情發展。 例如他們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喜劇或悲劇收場。
觀眾再也不純是觀眾 ─ 他們也加入表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