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學裡面有一句名言:凡說得出口的都是可以被妥協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雙方開始談判時、或開始談判以前,所有雙方說出的立場都是可以被妥協、改變、或出賣的。比如說,你進了一個可以討價還價的商店,商店的標價只是商店的第一種立場,供參考而已。商店並不預期它有機會照標價賣出。買方了解該商店是討價還價的商場,那麼除非買方另有所圖(如故意表示自己的大方或為了省時),否則也不會笨得連一塊錢也不講價,就按標價買進。假如我們按這個原則去看阿扁的統合論,就很讓人替台灣的主權擔心了。
為何阿扁要提出統合論,筆者並不清楚。不過阿扁對台灣主權的看法,以及為何要在十二月三十一日提出統合論,分析起來,有幾種可能的解讀。第一種可能的解讀是,阿扁的底限是統合論,所以阿扁實話實說,希望對岸會因為統合論也合乎一國兩制的精神,所以雙方可以就此開始談判統合(或一國兩制)的實質問題。阿扁假如是這樣的話,則阿扁太過幼稚,近乎童子軍治國。因為,具有童子軍以上的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可以討價還價的場合,雙方還沒開始談判以前,所說出來的立場或價錢都是可以被妥協、改變、或出賣的。對岸基於這種認識,當然會推定阿扁既然說得出統合論,就表示阿扁可以妥協、改變、或出賣統合論。其結果是提高對岸的主談者、助談者、在朝與在野對於與台灣談判結果的期望,並進而認為台灣可以更合乎他們的、完全合併和統一的願望。這種包括在野與人民的、全國性的對談判結果期望的提高,使得對岸官方與主談者的立場更不會改變、更不用改變、也更難改變。其結果是,統合論的提出,反而使得統合論、甚至連台灣生存空間比統合論更狹小的談判,都難達成。阿扁既然說出了統合論,所以依談判的原理,當然做不到。最多,只是做到了一個「一國兩制式的統合論」。
第二種可能的解讀是,阿扁並不是沒有智慧的童子軍;他曉得凡談判前說出的立場,都是可以被妥協、改變、或出賣的道理。假如阿扁懂得這道理,而又說出了統合論,這表示阿扁的目標並不是統合論。阿扁並不是要推行統合論,而是比統合論更為接近一國兩制的東西。除了總統府的決策圈,沒有人知道這個比統合論更接近一國兩制的東西,是什麼東西。這就是陳水扁的統合論,引起關心台灣主權人士擔心的原因。
第三種可能的解讀是,阿扁既不是沒有智慧的童子軍,也不是阿扁認可一國兩制,而是阿扁對於台灣主權的形式與內涵,並沒有一定的偏好。說得明白點,就是他沒有意識型態;他當初參加黨外及民進黨,只是因緣際會和個人政治前途的純私利規劃。所謂台灣主權這個議題,只是他個人政治前途與權力規劃的各種可供運用的議題之一而已。因此,他在上任半年之後、國內權力空間揮灑不開之際,自然可以用台灣主權的議題,交換他在其他議題方面的權力與利益。
第四種可能的解讀是,阿扁有心維護台灣的主權獨立,他也不是童子軍,並且懂得在談判前,說出來就會做不到的道理。可是,他認為時間不利台灣,所以只好不顧忌這兩個因素,而盡快把統合論推出來,希望在客觀情況惡化到不可挽救以前,和對岸協議出比香港式的一國兩制更好的結論。
當然,阿扁為何在這個時候提出統合論,可能還有其他本文未能想到、列出的解讀及原因。在筆者以上所列出的四種之中,對阿扁最有利、友善的解釋是第四種。不過,假如是第四種,那麼阿扁的治國智慧,仍然讓人擔心。首先,中共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它的具有內部共識的回應是很慢的。所以,在對方還沒有時間對我國先前的讓步與善意,做較大規模的討論及較有代表性及共識的回應以前,就頻頻妥協自己的立場是不智的。第二、美國在一月二十號就要換新政府。這個新政府到底是一個對台灣可能較為體貼的政府。為什麼不等到新政府上台,觀察一陣子以後,再決定以後的談話與動作呢?假如統合論是對美國的一種善意與配合,那麼為什麼不把這種「人情」做給新政府,卻趕在舊政府下台以前做給舊政府呢?這樣一來,新政府上台以後,阿扁又要拿台灣的什麼,做人情給美國的新政府呢?
我希望阿扁在去年年底提出的統合論,有比以上四種更能讓人信服的道理或解釋。否則,台灣的主權不會是喪在國民黨、親民黨手中,而是會喪在陳水扁手裡。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