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驚蟄 87年12月 關懷大地尊重生態 高思懷 大地環保工作團指導老師 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
自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機器代替人工,大量生產帶來快速的經濟發展。然而大量地消耗資源,也造成了資源耗竭以及環境污染與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濟復甦,人口急速增加,情況更加惡化。台灣地區亦然,四十年來的發展,基於人定勝天的偏差理念,河川普遍受到污染,山坡地不當開發致使森林面積驟減,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民國八十五年的賀伯颱風造成了嚴重的災害,接著兩年的颱風也連續付出慘痛的代價。 台灣地區降雨量非常充沛,但是平均每人分配到的水量則遠低於全球的平均量。這是由於四分之三的面積都是山坡地,地形陡峭。水土保持不當,使得原可入滲成為地下水的雨水轉成地表逕流,快速流入海洋。森林是台灣地區非常寶貴的自然資源,除了具有儲存水資源的功能之外,也是各種野生動物的生存與繁殖的家園。這些動物與植物以及其周遭的自然環境,形成一個完整平衡的生態體系,不但對我們的環境有重要的貢獻,更具有科學、醫藥、生物技術、以及學術上的重要價值。因此國際間對生態保育,特別是瀕臨絕種的生物訂定公約予以保護,避免這些寶貴的資源消失。更何況破壞了森林,減少了地下水的補注,使得水源日減,進而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地層下陷的惡果。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至今最多不過十萬年,而最基本的微生物則早在三十億年前就已生活在地球上。其他各種生物也都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就已長久生活在這個世界,人類是最後才到的,又有什麼權力任意主宰破壞呢?即使最小的微生物,也具有水解、消化、呼吸、以及製造酵素分解有機物的能力,而這些能力至今人類還無法完全利用科學方法完成,仍須借重各種微生物來達成所謂的「生物科技」。其他各種生物,即使小至一枝小草,可能就是人類某種疾病的救命藥材;即使一隻小螞蟻,仍然具有我們無法做到的能力,也有我們值得深入研究學習的地方。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在生態平衡上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許多人類的發明也都是由生物體上得到材料或靈感,或是靠這些不起眼的生物來完成的。不尊重生命甚至令其滅絕,則不但失去從其身上獲得寶貴價值之外,更可能破壞生態之平衡,造成難以挽回的災難。 水中的生態體系也是一樣,由浮游生物、底棲生物、以及各種魚蝦貝類、水草、藻類等生物組成的生態系,受到水中非生物環境品質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結構。良好的水質所形成的是多樣化健康的生態系,反之污濁的水質,只能有少樣低等的生態組合,對人類或其他生物均有不良的影響。台灣地區各主要河川的中下游普遍受到嚴重或中度污染,其污染源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垃圾滲出水,以及畜牧養殖廢水等,由於過去對於各種污染來源之控制未能盡力,要讓它們淨化則要付出相當代價。污染的水質,不但直接威脅人體健康,更可能經由食物鏈的累積與放大,進入人體造成各種急性或慢性甚至遺傳性的疾病。台灣地區癌症死亡率高居十大死因之第一位,且仍繼續增加,其與環境污染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環境品質、生態平衡、與人類健康與福祉三者之間息息相關,重視環境與生態也就是重視我們自己。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尊重生命,保護環境,關懷大地,我們才有未來,才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