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與環境

一、環境問題緣起

二、全球環境問題

三、人口危機

四、永續發展

 

一、環境問題緣起

  1. 環境知覺與人地關係
  1. 人類認知作用的特性
  2. 由感官、意識而認識環境

  3. 環境認知與態度、行為之關係
  4. 基本生活需求 → 溫飽

    尋求舒適、享受、育樂

    農業:闢地、墾荒、種植

    漁牧:改變陸地、水域生態

    狩獵:野生動物遠離

  5. 人地關係之歷史演變

環境改變、人為因素 → 自然生態重新平衡

  1. 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育

  1. 科技發展影響環境

人口少、生產量少、資源利用量少、污染物排放量少環境尚可平衡﹔中東等古文明,不知生態平衡原理大肆砍伐森林,終至沒落甚至成為沙漠。

人口快速增加,資源利用量大,產量大增,合成化學品使用,污染量大,超過環境負荷能力(涵容能力),生態平衡失調,環境污染、破壞。

  1. 尖端科技與適切科技

 

二、全球環境問題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環境問題已由地區性,逐漸擴大到國際性、全球性。
各種環境污染問題與環境破壞,幾乎都互相影響,使影響層面快速擴大。
  1. 地球溫暖化(Global warming)
  2. 臭氧層破洞(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
  3. 酸性沈降(Acid deposition)
  4. 森林破壞(Deforestation)
  5.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
  6. 海洋污染(Ocean pollution)
  7. 瀕臨絕種生物滅絕(Endangered species extinction)
  8. 水資源缺乏(Water resources depletion)
  9. 有害廢棄物越境(Dispersion of hazardous wastes)
  10. 開發中國家污染嚴重(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1. 酸雨問題 (Acid Rain)

  1. pH <5.6 稱為酸雨
  2. 空氣中CO2 溶入雨水中,可使pH值降至約5.6。

  3. 酸雨的成因
  1. 酸雨之危害

湖泊水生物受威脅,破壞生態。
材料腐蝕。
土壤變質。
廢棄物掩埋場重金屬溶出。
  1. 對策
  1. 臭氧層破洞(Ozone Depletion)
  1. 臭氧層:距地表20~50 km處為同溫層(平流層),因含有較多的臭氧(O3),故稱之。
  2. 臭氧層之功能:吸收波長280~320 nm之紫外線,該範圍之紫外線對人體與生物有顯著的不利影響(皮膚癌)。
  3. 破洞形成的原因:氟氯碳化物 CFCS 在陽光照射下,與N2O等起複雜反應,可消耗臭氧。
  4. CFCS之來源:冷媒(冰箱、冷氣機、汽車)部份溶劑 (噴髮膠水等),現已禁用。但替代品仍有溫室效應的問題。
  5. 危害情形:全球均已訂禁用 CFCS 之時間表,但南極上空之破洞仍再擴大。另在北極上空亦發現開始產生破洞。
  6. 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1. 緣起
    2. 臭氧層破洞逐漸擴大。

      1985年各國簽訂「維也納公約」,訂一般原則。

      1987年簽訂蒙特婁議定書。

    3. 管制內容

1987:5種CFCS,3種海龍(Halon,消防用化合物)。
1993:CCl4,三氯乙烷等。
1994,1996開始禁用。
    1. 影響層面
  1. 溫室效應(地球溫暖化) (Green-House effect)
  1. 原因:CO2、CH4(甲烷)、N2O、CFCS會吸收紅外線,使地表熱量蓄積,而致溫度逐漸上升。
  2. 影響:大氣溫度上升,破壞平衡,造成氣候異常(旱災、洪水)。北極冰山溶化,使海水位逐漸上升(公元2100年上升1.0~1.5 m)淹沒沿海地區島國(孟加拉)。
  3. 控制:減少CO2排放、禁用CFCS、、控制N2O排放、控制CH4(甲烷)量。
  4.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FCCC)

  1. 緣起
  2. 溫室氣體的排放引起了全球氣候的變遷,為遏止全球氣候惡化,聯合國於1992年5月9日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同年6月在里約的「地球高峰會議」,155個國家簽署此公約,並於1994年3月21日生效。至1997年1月6日止,已有165個締約國認可。公約的目標為「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水準上」。

  3. 我國因應對策

能源:能源結構之調整、節約能源、再生能源
發電業:提升發電效率、民營電業政策、核能發電
產業:產業結構與CO2排放探討
交通:交通部門CO2減量措施探討
農業:加強養豬業之沼氣回收利用
國際合作:研擬國際共同減量合作項目與計畫
  1. 物種滅絕(Endangered species extinction)
  1. 物種的滅絕
  2. 地球上早期有5億種生物,目前僅存 1000萬種,且正加速減少。

  3. 物種滅絕的原因

  1. 有害廢棄物擴散(Dispersion of hazardous wastes)

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

  1. 緣起
  2. 已開發國家常將有害廢棄物運往開發中國家處理或棄置,造成嚴重環境問題。

  3. 主要精神與內容
  1. 影響層面

 

三、人口危機

  1. 全球人口增加趨勢
  2. 人口成長影響環境

  1. 成長的極限

1972.Meadows 等人著“The Limits to Growth”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系統中,不可能有無限的成長。
推估西元1900年到2100年全球人口、污染量、資源存量、每人工業產量、每人食物量等之變化趨勢。

1992.Meadows等人再著Beyond the Limits

環境問題可以緩和,但先決條件為:人口停止成長,污染嚴格控制。

  1. 開發中國家人口問題嚴重

  1. 台灣地區人口問題
人口密度全球第2
目前每年人口增加率0.8
人口倍增年數:70/0.887
目前的人口政策?
對環境有何衝擊?
還有多少成長空間?

 

四、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前言
  1. 緣起

1987,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將環境保護與全球經濟發展結合 。
完成「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一份報告,提出「永續發展 」之觀念,認為還記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兼顧,並且應該同時並重,獲得全球熱烈迴響。
  1. 永續發展的定義

發展要能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亦即在提昇和創造當代福祉的同時,不能以降低後代福祉為代價。
發展要以善用生態系的自然資源為原則,不可降低其環境資本存量;亦即在利用生物與生態系時,仍需維持其永遠的再生不息。
以生態平衡的理念,整合目前的發展和長遠的目標,並以當代和後代的福祉為最終標的。

  1. 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
  1. 緣起
1987,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將環境保護與全球經濟發展結合 。
完成「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一份報告,提出「永續發展」之觀念,獲得全球熱烈迴響。
  1. 過程
  2. 1992年6月,聯合國大會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議~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178國代表參加,其中110國由元首出席,盛況空前,「二十一世紀議程」為重重要之內容。

  3. 主要內容
  • 提昇生活品質
  • 效率運用天然資源
  • 保護地球共有資產
  • 經營居住環境
  • 有害物質管理
  • 永續經濟成長

人類未來希望的藍圖

  1. 生態平衡的發展

  1. 人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

微生物在地球上出現已有30億年,它們具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解發酵等複雜的能力,這種遠古的「生物科技」至今人類還未能有效利用人工方法達成。
達爾文的進化論所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積極解釋:演化過程是各種生命之間的長期合作和 彼此互賴的過程,生態系的複雜性是一種包容,而非彼此殺戮的過程。
人類是地球上生態系的成員,而不是主宰者,恣意破壞環境禍害即將危及自身及後代。

  1. 尊重其他生命的生存權利

假如將地球自形成至今當作一年的時間:

單細胞微生物出現在三月,
  • 真核細胞生物出現在八月,
  • 多細胞生物出現在十一月,
  • 恐龍出現在十二月十三日~二十六日,
  • 哺乳動物出現在十二月十五日。
  • 現代人出現在(十萬年前)十二月三十一日午夜前十一分鐘。
  • 文明開始於十二月三十一日午夜前一分鐘。
  • 工業化開始於十二月三十一日午夜前二秒。

絕大多數的生物出現在人類出現之前。

如果外星人統治地球,殺人為食......

  1. 環境承載能力有其極限
  • 水資源的限制
  • 能源的限制
  • 食物的限制
  • 礦物資源的限制
  • 森林/木材等生物資源的限制
  • 環境污染呈幾何級數增加
  • 人口問題為重要關鍵之一
  1. 重視環境影響評估
  • 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
  • 開發行為或政府政策對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事前以科學、客觀之調查、預測、分析,提出環境管理計畫,並公開說明審查、追蹤、考核。

  1. 使用者付費
  1. 公有財易遭忽視,應予保護
環境資源:空氣、水、公共場所、陽光、溫度、安寧......
生態資源:森林、野生動物、河川、海洋生物......
  1. 犧牲環境換取利潤應予制止
  1. 污染防治成本為理所當然
  1. 污染費或污染稅之執行

  1. 節約資源的消費型態

  1. 資源循環使用
  1. 為子孫後代著想
  2. 用後即丟,過於浪費;資源回收,重複使用則不虞匱乏。

  3. 可回收利用的物質
玻璃
鐵、鋁、銅......
紙類
木、竹、落葉、稻草......
磚、瓦、石、混凝土塊......
塑膠
廢土
廚餘
橡膠
廢水、廢酸、廢鹼、廢溶劑......
廢熱、廢水處理污泥......

  1. 在設計製造時即考慮回收利用
  1. 再生性資源之推廣利用

  1. 清淨生產技術

環境友善產品

綠色產品(綠色標章)

  1. 能源利用效率
  1. 工業減廢(Waste Minimization)

改變原料,改變製程,節省用料,回收可用之殘餘原料,改善掉 落、洩漏,加強廠內管理。

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廢水循環使用,廢棄物再用,廢棄物分類回收。

Recovery:回收掉落物、飛散物,再用為原料。
Reuse:廢物、下腳料再當原料。
Reclaim:經進一步處理後成為他廠的原料
減廢=減費
減少原料、能源、物質之浪費。
減少污染控制之成本。
  1. 生命週期評估
  • 評估一產品自原料、能源之選擇,生產程序、銷售、使用、廢棄(再生利用)之過程所耗費之物質、資源、能源以及產生之污染、二次污染等危害之現象。
  • 比前述綠色產品考慮更深遠、更周全。
  • 亦即評估一產品的全部生命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 可真正釐清產品對環境之衝擊。
  1. ISO 14000
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於1991年針 對永續發展之訴求,而發展出的國際環境管理標準,主要內容包括:
環境管理系統
環境稽核
環保標準
環境績效評估
生命週期評析
該項標準雖非強制性執行,但在全球各國多已承諾將採用ISO 14000建立環境管理系統 之情況下,已造成產業界相當大的壓力。
ISO 14000詳細內容大多仍未定案,預計需 至1999年左右才能全部完成。

  1. 全民攜手淨化未來
  • 消費型態之改變
  • 資本主義商業行為之調整
  • 教育之修正
  • 全民參與
  • 農業發展之調整
  • 地方建設之調整
  • 產業發展之調整
  • 資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