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未來 |
溼地的嘆息 前言 雖然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但政府及多數民眾都仍未體認到濕地的可貴,濕地的保存往往被窄化為「保護水鳥」的小事,而未了解濕地對海岸保護、防洪及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因而在經濟掛帥的政策下,沿海濕地浩劫四起,工業巨輪鯨吞蠶食,生態體系日益惡化。所以藉著這次對溼地的研究可以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溼地對人類的重要性. 何謂溼地 濕地(Wetlands),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看起來熟悉,卻又有點陌生的名詞。不論人們對它的認識如何,它始終存在,存在於台灣漫長的海岸線上,存在於內陸溪河水灣邊。它是自然世界土地與海洋之間的緩衝區,也是蘊孕人類生存資源的發祥地,它不能大量消失或死亡,它活著,人才有生機。 濕地是提供野生生物和魚類棲息地、調節洪水、淨化水質,生產天然物,以及作為休閒和自然教學都好地方。濕地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不但有水生植物和昆蟲,還有魚、
蝦、貝類,以及到此覓食的哺乳類和鳥類等,尤其是許多稀有和瀕臨絕種的動物多依靠濕地所供給的食物而生存,而多數的魚、蝦也成為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濕地能吸收和儲存洪水、調節水位,即使洪水太大無法全部容納,生長在濕地的樹木和草叢也會阻緩洪水的速度,減少災害。只可惜台灣的濕地被大量開發,少了一層防洪的屏障,只要一有颱風或暴風雨,就很容易造河水氾濫或海水倒灌。濕地就像大地的腎臟,可以保存水中的養分、過濾化學和有機廢物、積存懸浮物,使水質得以淨化。此外,濕地不但是郊遊、繪畫和休閒的好去處,也因為蘊藏豐富的物種,更是自然教學的天然教室。
濕地的危機 台灣近十年來土地價格狂飆,加上解嚴後對海防的管制鬆綁,使得開發區位大量逼近濕地,以致濕地被大量填土做為住宅區、魚塭、工業區、公園遊樂區。另外,由於濕地地勢低窪,也成為各級政府做為處理垃圾的選擇,許多河川濕地、埤塘成了垃圾、工業有毒廢氣物、建築廢土的堆置場。
大量濕地被破壞後,產生包括水患、地層下陷、地下水鹽化、魚產減少、海岸線退縮、地下水被污染等問題。舉例來說,高屏溪河畔綿延十多公里的垃圾長城,在所棄置的垃圾中,含有鉛、鎘、砷、汞等重金屬,甚至「戴歐辛」這類有世紀之毒之稱的物質也摻雜其中。這些東西會逐漸滲入河床及地下水中,經由魚類、農產品、飲水過程,再回到人體之中,危害我們及後代子孫健康。 保育現況 其實,現階段在台灣支離破碎的海岸濕地中,還是有幾處堪稱完整的濕地。如列入墾丁家公園區保護管理的屏東龍鑾潭,情況很理想;嘉義鰲鼓農場到目前未受太多人為侵害;目前正式公告為水鳥保護區的宜蘭無尾港,由於沒有汙染源,而且居民建立共識共同維護,為生態保育立下難能可貴的範例。 結語 大自然是我們全人類的,所以更應該努力地去保護它,在環保意識逐漸抬頭的台灣以經有很多人投入做好環保,雖然還有些不足,但只要大家有心,從現在開始,我們的大自然就有就了• 參考資料出處 中國溼地保護聯盟 台灣沿海溼地調查 生態保育聯盟 台北溼地網 丁鈺芳 英文二D 488012005 駱建榮 英文二D 48801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