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未來 |
花東海岸-台十一線 ²
引言 蜿蜒在山與海之間的花東濱海公路綿長而優美,青翠的山巒,壯闊的海洋,珍稀的物種,豐富的人文歷史,無論是平柔細膩的沙灘,或圓潤誘人的礫石灘,在在都訴說著百萬年來大自然的精彩故事。這裡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上蒼的美意賜予,有著神聖而美好的意義,她不但是許多人心靈的故鄉,更是婆娑之洋、福爾摩莎的美麗見證。
²
環境危機 然而,近來,由於台灣省公路局拓寬花東濱海公路的計劃,使得這條綿延長達一百七十多公里的「國寶級」海岸線默默地淪為「消波塊長堤」。濱海公路在連續假日車速的確較慢,但順著海岸和山巒地形蜿蜒而行的公路,具有世界級的景觀美感,尤其是許多海岸線旁都有青翠的緩坡,只要停下車來,就可以直接親近大海,觀海賞浪,既浪漫又愜意,是久困市囂都市人的最愛;如今公路拓寬要採截彎取直,以後不但無法放慢車速欣賞海岸風光,公路的藝術美感也跟著消失,且會犧牲天然海灘的景觀美質,代價實在相當的大。 花東濱海公路拓寬是國建六年重大建設計劃之一,總工程費高達一百零七億元,公路局以「分年編列預算」、「一段段分批做」的理由,不但規避了環境影響評估,也枉視公路沿線豐富、珍貴的生態景觀和人文史跡。施工單位為了道路拓寬必須向海岸擴張路幅,新增路基,便在沙灘上放置大量的混凝土消波塊,以隔阻海潮沖刷新路基,確保道路安全。於是,整條海岸線築起了「消波塊長堤」。同時,路旁的山坡地也為了截彎取直的考量,被切下大半,挖除的土石則成了對向海岸線的新路基填方,目前,這項工程正如火如荼地以北上南下同步進行的方式,達成了三分之一的進度。怪手所到之處,有如殺戮戰場,整片山林海岸開腸破肚、柔腸寸斷、滿眼所及;一側是突兀、醜陋的消波塊,另一側是混凝土擋土牆所鞏固的邊坡,還有就是隨任棄流於溪谷、海岸的土石。 工程主辦機關台灣省政府公路局指出,台十一號省道原來的寬度為八至十二公尺,為普通雙車道,目前正在施工部分,是將道路拓寬成標準雙車道,也就是在現有道路兩旁各增加一個慢車道和排水溝,局部路段還拓寬成三十公尺寬的四車道,全線總長一百七十三公里,總工程經費高達一百零七億元。 從濱海公路起點花蓮溪口出發,就進入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的範圍內,這個風景特定區正好沿著濱海公路,南到台東的小野柳風景區,是繼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之後,設立的第二個國家級風景特定區,也是目前台灣最大的風景特定區。 不過,剛從花蓮溪口抵達鹽寮時,就可以看到道路工程正積極的在施工中,該路段將拓寬成三十米,成為四車道,路旁的山坡地被切除了一大半,原本彎曲的公路因此成筆直,而被挖除的坡地土方,則成了另一側海岸線的新路基填方,這也是公路單位傳統的施工手法。 這時候翻開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出版的「東部海岸山水巡禮」畫冊,竟發現這裡原來有著平緩美麗的沙灘,但在道路拓寬之後,沙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俗稱「肉粽塊」的混凝土消波塊,整齊地排列在海灘上,海浪再也無法拍打沙灘了,只是猛力地衝向消波塊,激起丈高的水花,景致看起來和西部海岸沒什麼兩樣。 ²
以下幾點說明支持搶救花東海岸線之必要性:
²
結論 曾參與冬山河設計的水岸專家郭中端指出,沒有生態就沒有景觀,台十一線其實可規劃為海上賞鯨的道路,至於已放置的消波塊,可考慮將之移至海底下堆置並做人工海灘的復育工作。此外,也應教育工程人員對環境保護的觀念。我們絕對沒有權利也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毀掉幾十公里的海灘和美景,這是老天爺給的財產,人類和各種動植物世世代代都可享用的資源,絕不屬於那個政府或是那個財團的。若是真的需要建設,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與大自然妥協,而不是去破壞或改變。大自然非常的公平,人類若是毀滅了自然最後的下場就是毀滅人類自己。填土造地只為了一片滿佈攤販垃圾的爛水泥地,就要毀掉整個海灘?拓寬馬路一定要推山填海,毀掉幾十公里的美景?花蓮不需要這種建設,花東的公路已經夠好了,觀光客不是要來看筆直的公路配上一堆堆的水泥塊,他們要欣賞的是大自然的美景。花東海岸是大自然獻給我們的美景,給我們最好的寶藏,我們必須珍惜,必須愛護,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同時考量到自然環境及資源,真的必須都兼顧到才行,要有「永續發展」的觀念,才能和大自然永續的生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