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老 師 的 專 書 系 列 介 紹 

 

專(新)書 內 容 簡 介

封 面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6)。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入門手冊1.2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潘慧玲(主編)(2015)。教育論文格式(第二版)。臺北市:雙葉。

        本書以APA第六版內容為主要修訂依據,目的在解決研究者從事論文寫作時,對於「內文引註」及「參考文獻」格式規範可能產生無所適從的問題,並衡酌國情,發展一套適用於本土脈絡的寫作格式。本書著重親近性、簡便性、習慣性、本土性、國際性等編輯原則,以系統性的編輯方式,同時陳述不同資料類別的中、西文文獻格式。

 

 

 

潘慧玲、黃淑馨、李麗君、余霖、劉秀嫚、薛雅慈(2015)。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入門手冊2.0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潘慧玲、吳俊憲、張素貞、鄭淑惠、陳文彥(2015)。教師專業發展的田野經驗。臺北市:高等教育。

       您想瞭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可以如何幫助教師成長組織學習嗎?這本書提供了讀者最佳認識之途徑。除了概念說明、學校現場經驗呈現,也有實作表單的提供。依序鋪排的篇章—「如是做」、「如是獲」、「如是用」,能引導讀者瞭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做法與成效。理論敘寫與實務描述的兼容並蓄,對於實務工作者具有啟發、引導和激勵作用,非常值得一探究竟。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4)。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1.1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潘慧玲(主編)(2008)。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邇來台灣學界對於教師的能力、素質,或是如何評鑑教師的規準、指標之相關探究,皆有大幅之進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因應政府推動大學五年五百億計畫,以提升與厚實國內教育評鑑的理論與實務為宗旨,配合教育部刻正試辦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於民國95-96年積極推動一項《教師評鑑方案之建構基礎性分析》整合型計畫。此項計畫除總計畫外,共含八項子計畫,集結了不同學校的教師參與,包括台灣師大、高雄師大、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海洋大學、及暨南大學等校,《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一書即為此項計畫之部分成果。
      《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潘慧玲教授主編,分由十六位學者以群策群力方式完成,作者群依章節出現序分別為:潘慧玲教授、張新仁教授、邱上真教授、王瓊珠教授、卯靜儒教授、陳佩英教授、王如哲教授、張芬芬教授、黃純敏教授、江愛華教授、許殷宏教授、遊進年教授、楊武勳教授、劉美慧教授、黃嘉莉教授、張德銳教授。本書旨在探討各國教師評鑑之相關理論與實際,為一本既具國際視野,又具本土關懷的書籍。全書共分三篇九章:第一篇「教師評鑑之理論研究」,首先鋪陳教師評鑑的理論與研究基礎;第二篇「教師評鑑方案之國際瞭望」,探討美國、英國、澳洲、日本及台灣的教師評鑑方案。第三篇「教師評鑑/專業標準之本土建構」,呈現本土建構的中小學教師評鑑/專業標準。本書之出版,對於國內教師評鑑的實施與教師專業的提升有其重要貢獻,也期待藉由本書能夠引發更多對於教師專業能力評估之探討。

 

 

 

潘慧玲(主編)(2007)。追求美善的教育。台北市:心理。

       《追求美善的教育》為《一週教育論壇系列叢書》之五,該系列叢書集結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教育系潘慧玲教授二00二年至今主持教育廣播電台「一週教育論壇」節目之內容。它匯集了具有教育專業多元背景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思想菁華,呈現了相互激盪下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對話。
  本書之出版乃著眼於國內性別與原住民教育的相關政策與實施有其缺漏之處,以及過去正式課程中有一些較不被重視但隨著社會變遷卻愈趨重要之教育議題,值得加以關切,並作深入之討論。在本書中,首先探討性別教育重要改革之工作方向,以及性別平等教育之教學、教材、課程與師資,並以多元文化之觀點,檢視當前的原住民教育政策,提出紐西蘭的原住民政策以供借鏡。另則針對美感、音樂、媒體、網路、環境、生命、人權及法治等議題,透過與專家學者的對話檢視與省思我國當今教育哲學脈絡與課程內容之規劃與建構是否過於偏狹或有所闕漏,俾使我國教育與課程之內涵能更為豐富與良善。望本書之付梓能具拋磚引玉之效,引發讀者大眾對於重要議題之關心,並豐碩讀者大眾對於生命意涵之感知。

 

潘慧玲(主編)(2007)。教師增能。台北市:心理。

       《教師增能》為《一週教育論壇系列叢書》之四,該系列叢書集結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教育系潘慧玲教授二00二年至今主持教育廣播電台「一週教育論壇」節目之內容。它匯集了具有教育專業多元背景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思想菁華,呈現了相互激盪下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對話。

  本書之出版,乃鑒於新世紀教學與評量新興議題之內涵複雜多元,希冀透過相關領域學者與實務工作者深廣之視野,共探英語教學、建構教學、創造力教學、多元評量與另類評量之理論內涵、原理原則、教學模式、教材設計與實例舉隅,盼讀者能夠取精用宏,理論與實務兼籌並顧。此外,因當前教育改革由閉鎖走向開放,且慮及教師素質之良窳深繫教育成敗,本書乃集結相關領域菁英學者之智,探析教育現場中教師協同研究與行動研究的學習、教師評鑑與課程評鑑的理解、專業發展與師徒制的實踐經驗等課題,並呈顯當今國內外相關新興議題之推展情形,希冀透過理論與實務雙視角,構築未來多元化、專業化及優質化的教師角色內涵。

 

 

潘慧玲(主編)(2007)。學校教育與革新。台北市:心理。

       《學校教育與革新》為《一週教育論壇系列叢書》之三,該系列叢書集結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教育系潘慧玲教授二00二年至今主持教育廣播電台「一週教育論壇」節目之內容。它匯集了具有教育專業多元背景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思想菁華,呈現了相互激盪下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對話。
  本書之出版,乃著眼於學校教育之良窳為國家教育品質之具體指標,且近十年教改的推動係從制度、組織、課程、教學等面向進行學校教育的深層改革,實為全民關切焦點,故希冀透過各領域專家之多元視角,從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各面向針對各級教育與留學教育等議題進行剖析。此外,本書邀集學校體制外的各類教育實驗學校創辦人或校長,以及積極規劃推動以學校為本或彰顯學校特色的中小學校長,希冀透過理論建構與實務推行之間的對話,幫助讀者對學校教育與革新有更豐富的認識與理解,俾使我國學校運作能更符應當今多元與民主開放之潮流與趨勢。

 

 潘慧玲(主編)(2007)。教育改革:法令、制度與領導。台北市:心理。

       《教育改革:法令、制度與領導》為《一週教育論壇系列叢書》之二,該系列叢書集結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教育系潘慧玲教授二00二年至今主持教育廣播電台「一週教育論壇」節目之內容。它匯集了具有教育專業多元背景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思想菁華,呈現了相互激盪下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對話。
  本書《教育改革:法令、制度與領導》之出版乃著眼於我國自四一0民間教改團體疾聲呼籲與倡導以降,近十年來所推動之各項教育改革,其涉及到教育制度架構的深層變化。本書所探索之主題包含教育相關法案之修訂、地方與中央教育行政組織、師資與技職等教育制度之變革、教育領導與評鑑以及校長遴選、培訓與證照等。有鑒於教改議題之形成、政策之制訂端賴於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以及教育現場之實務工作者各界之真誠對話與理解,本書希冀透過各界所提供之多元、專業視野對教改議題加以審視,並思考更為完善之配套措施,藉以引領讀者進入教育改革論述之視域。

 

 

潘慧玲(主編)(2005)。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市:心理。

  《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一書之出版,起源於教育評鑑在國內學術界以及實務界的日受重視,但其內涵與實施,仍有許多值得研討與反思之處。為釐清我國教育評鑑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不僅要回顧過往,也須與其他國家的實施經驗進行比較,以便展望未來。本書集結多所大學校院學者,針對四大主題─—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教育人員評鑑、學校/方案評鑑、國際教育評鑑發展趨勢,進行學術與實務上的深鑿與耙梳,並提出相當多元且精彩的觀點,祈對國內教育評鑑的發展有所助益。

 

潘慧玲(主編)(2005)。九年一貫課程–觀點與解讀。台北市:心理。

  《九年一貫課程:觀點與解讀》為《一週教育論壇系列叢書》之一,該系列叢書集結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暨教育系潘慧玲教授二00二年至今主持教育廣播電台「一週教育論壇」節目之內容。它匯集了具有教育專業多元背景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思想精華,呈現了相互激盪下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對話。

  本書之出版主要著眼於民國九十學年度起,國小及國中陸續推動九年一貫課程,這是一項涉及多面向的深層改革,為歷年所罕見。有鑑於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落實,有賴於教育現場能充分掌握與捕捉其精神與要義,並能解決過程中所產生的爭議與問題,本書乃希冀透過督學、校長、教師以及家長的角度,提供不同視野,共為當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成效把脈,並謀求因應之道。另本書也邀集各學習領域的專家學者,探討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容與能力指標之解讀與轉化。祈本書之付梓,能豐碩讀者對於九年一貫課程之認知與理解。

 

潘慧玲(主編)(2003)。性別議題導論。台北市:高教。

  當代社會中性別政治的詭變樣貌,使得性別意涵的複雜性,在人類文明的各個面向上都重新被銘刻,而學界與校園如何面對性別議題的流變?台灣師範大學於1998年起設立「性別平等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企圖建構校園性別平等的觀念,深化兩性研究的知識,並防範與處理性別歧視與性侵害事件。在相關的課程規劃上,一方面增列性別領域的教育專業課程,統整通識課程內的性別相關科目;另一方面則新增兩門「性別議題講座」,由學有專長的教授群進行跨學科協同教學。

  《性別議題導論》一書即是邀集「性別議題講座」的授課教師與相關學者,從性別的觀點進行相關議題的檢視,內容涵蓋人文、教育、諮商、社會、生活、藝術、科學等面向,深入探討各領域與性別議題的關聯及互動。本書主題包括性別與哲學、性別與歷史、性別與文化、性別與教育、性別與家庭、性別與諮商、性別與法律、性別與福利、性別與溝通、性別與藝術、性別與戲劇、性別與廣告、性別與音樂、性別與生態及性別與醫療,有心探索性別政治的讀者,必能從中獲取性別議題的新知,沈澱豐富的人生智慧。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台北市:高教。

  你對於五花八門的研究方法感到困惑嗎? 您對於龐雜的質性研究內涵感到茫然嗎?為讓讀者清楚掌握不同研究方法的特性,本書有系統地介紹源於不同理論傳統的研究取徑。書中先就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典範、質量研究的特性與差異、研究關係與研究的評估規準等作探討,再就質與量的研究取徑作分析-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歷史研究、民族誌研 究、個案研究、現象學研究、傳記研究、紮根理論研究與行動研究。各章內容涵蓋取徑的概念、應用狀況及實例舉隅。這樣的安排,能讓讀者對於教育研究從概念到實作,有一完整之瞭解。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台北市:心理。

  從不同立場出發的研究典範,將影響研究者對研究對象和研究議題之詮釋與關懷。為了提升教育研究者對教育本質和現象的洞悉能力,本書匯集了眾多學者的思想精華,從實證典範、詮釋典範、批判典範,以及女性主義與研究、行動研究等面向,對研究方法論加以回顧與前瞻,有助於讀者在多種典範並陳的脈絡下,省察研究的功能與目的、知識的本質、認知者與被認知者間的關係、主觀性與價值的涉入、研究的功能與目的,以及研究倫理等議題。

 

潘慧玲(編 著)(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教育論文格式》係參考美國教育領域常用的寫作格式,再參酌我國國情,並匯集教育領域的專業知識、參考資料與各界人士的意見編纂而成,以期解決目前國內教育界寫作格式不一致的問題。

  為求國內教育論文格式之統一,本書將重點置於內文引註與參考文獻格式,於此兩部分下據以羅列書籍、期刊、譯書、報紙、網路等資料引註格式,內容明確、實用性高、查閱容易,可提供讀者於撰寫學術論文時有一方便操作之參考指引。

潘慧玲(主編)( 付梓中)。教育場域的性別閱讀

 

潘慧玲(主編)(2002)。學校革新。台北市:學富。

  台灣近年來所發動的教育改革,較之往昔有極大之不同,引發許多前所未見的根本性變革,這些改革的本土實踐經驗有待整理,以便重新出發。故而,一群來自不同大學的研究者聚集在一起,合作進行了一項兩年期的學校革新整合型計畫,本書即是這項計畫的部分研究成果。

  書中有概念分析,也有實務介紹,有些更以實徵資料具象化教育田野的想法與作法,對於中小學實務工作者與學界人士,提供了理念與實踐的理解,這是一本甚具參考價值的書。

潘慧玲(主編)(2002)。教育改革的未來。台北市:高教。

  本書匯集本土教育學門各領域中專精有成之眾多學者的研究心血,以厚實的學術素養為基底、以獨到的專業眼光為觸角,就學校組織與行政、課程與教學、教育指標、師資培育及高等教育等五個面向,冷靜刻劃台灣教育改革的軌跡與藍圖。這本書同時也是一個縮影,具體而微地展現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長期培植本土教育學的擔當與企圖。有心於台灣教育改革工程的讀者大可按圖索驥,在理論與實踐的輻輳點上,一窺本土教育學門薈萃的光景。

潘慧玲(主編)(2000)。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台北市:台灣師大。

  隨著女性自主意識的興起、教育普及與婦女運動的推波助瀾,性別平等教育已成為當前多元文化世紀的重要課題。社會中既存已久「男尊女卑」的現象,遭受前所未有的質疑與批判,這些議題經由多元而豐富的思辯,已經開始發酵並產生澎湃的衝擊與迴響,而破除性別區隔與追求性別平等,儼然成為當前學校與社會所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標。本書提供讀者多方位的議題反思,是一本作為現代教師理解性別平等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書,同時也可以提供教育工作者以及關心性別平等教育人士重要的參考資訊。

潘慧玲(1995)。幼兒發展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本書分為「幼兒發展篤」與「幼兒教育篇」兩部分,其收錄十篇文章。在「幼兒發展篇」中,針對遊戲與角色取替兩個主題探討,包括「兒童遊戲之意涵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兒童的遊戲行為」、「角色取替的探討」及「學齡前幼兒角色取替能力的分析」;在「幼兒教育」篇的內容則依序呈現幼教政策、幼教師資培育與幼兒課程,內容有「開放社會的幼兒教育政策」、「幼兒教師師資養成課程」、「美國幼兒教育師資培育學程的認可制度」、「大陸幼兒園教材教法之沿革」、「從課程改革談大陸面向二十一世紀之幼兒教育」及「美國幼兒課程思潮之演變」。

潘慧玲(1994)。兒童角色取替研究。高雄 市:復文。

  本書以皮亞傑認知發展學說與米德互動論為理論取向,探究幼稚園至小學六年級兒童社會認知結構-角色取替能力的變化情形。書中先就角色取替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發展作闡述,再就角色取替研究進行後設分析,另以實徵研究為主題,呈現兒童在概念性與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之發展狀況。書中有理論探討、實徵資料分析,亦有角色取替能力之測量工具,是一本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瞭解兒童發展之重要參考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