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

如果我們問問在座的各位:「幸福是什麼?」

七十個人可能會有七十個不同的答案,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答案。最可怕的莫過於:以前覺得最幸福的事,現在卻變成了最苦不堪言的煩惱。

幸福是一種感覺,而人類感覺的一個特性就是「適應」,一旦「適應」了,感覺就會跟著遲鈍,大腦會自動關閉反應,變成有感無覺。如果拿一張A4的白紙,上面畫一朵鮮紅的玫瑰,放在眼前十公分,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注視後,鮮紅色的視覺會自動消失。這是因為長時間的視覺適應,大腦知道縱使「不看」,眼前的鮮紅玫瑰一樣仍然在,所以乾脆省掉視覺的疲勞工作。心理「適應」也是如此,如果每天看吃同樣的飯菜,久了就會「適應」,最後是有吃沒感覺,天天吃媽媽的菜,總是被我們嫌到一無是處,如果在外求學,久久才吃一頓媽媽的拿手菜,那就又變成最幸福的事了。剛談戀愛,每天膩在一起,作什麼都覺得新鮮,久而久之,每天都是同一張臉、同樣的談話內容、同樣的反應,甚至連坐愛的姿勢都經年沒變,因為一切都太熟悉了,大腦「適應」了,閉著眼不看也知道那張臉長得什麼樣,不用想也知道下一句要講什麼,不用推敲也知道會有何反應,所以大腦就自動關閉了感覺系統,結果我們就意外地發現,當初談戀愛時的感覺「不見了」!這個可怕的結果又被我們(錯誤地)詮釋為「我不再愛他(她)了!」,分手之後久了,就又開始想起從前總總都是好,唉!感覺怎又回來了?唉!古有名言,果真是小別勝新婚!其實說穿了,就是大腦在作怪,這套「適應」的處理方式,本是要讓我們節省精力,好去應付更需要精力應付的其他事件,不幸地也成了我們心理上最難誇越的一道障礙。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幸福是個不確定的概念。」老子說:「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在這種禍福不定的狀態中,我們當該如何自處?

幸福會不會是個無底的深淵。

有個比喻說,幸福就像綁在獵狗前面的香腸,獵狗為了追逐這根近在眼前的香腸,只好拼命不斷地往前跑,最後累死在半路。我們拼命地追求幸福的人生,結果會不會是如此下場?

有一個好玩的實驗,籠子裡關著一隻老鼠,老鼠前面有兩個按鈕,一個按鈕會讓它得到乳酪,另一個按鈕會讓它得到快樂的電擊,實驗剛開始,老鼠按食物鈕的機率比興奮鈕的機率來得高,時間久了,老鼠漸漸地按興奮鈕的機率越來越高,從每半個鐘頭按一次、每十分鐘一次、每一分鐘一次,最後到每秒鐘一次,最後這隻老鼠因過度興奮超過心臟負荷而爽死在興奮鈕上。

人有可能追求得到永遠的幸福嗎?

只有當人放下禍福的計算、得失兩忘,人才會進入永恆的快樂。

儒家說是「所謂吉凶莫非正也。」

佛教說是「無我相無人相,故心無罣礙。」

基督教說是「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