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由朋友轉寄一封 [Fw: 印度工程師為何那麼強?] 讓我們一起思索,什麼是我們要的數學教育。

 

有七成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卻是全球軟體人才的培育重鎮,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全球炙手可熱的軟體工程師?怎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學生一出校園就展現競爭力?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
二十五萬印度人勢力深入矽谷,已不是新聞。 美國的 科技人才工作簽證( H1-B ),將近一半是發給印度人,剩下一半才由其他數十個國家瓜分。
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這樣充沛、素質又令人覬覦的軟體人才?答案是教育。 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印度成為軟體人才的搖籃。
沒有選擇題的童年問印度工程師為什麼他們軟體強,第一個答案一定是: 我們數學好。 數學從定義、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題目解出來,與 寫軟體需要的分析、邏輯,能力一致。
印度教育首重數學。 「從小我們就有好多好多數學功課,」年輕的工程師木塔卡( T.Mutatkar )笑著說:「老師曾教我們不要抱怨,誰教數學是印度人發明的。」
印度人不但發明了數字及算術,還發現了許多重要的數學定理,如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及π
從古印度到現代,數學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貴。
觀察印度的教育,他們對 邏輯思考的培養,有一套獨特的理念。 我們從中學開始,考試就很少選擇題, 」西藏血統、印度長大、最後在台灣念大學的札西格勒說。

那怎麼考?譬如,考甘地的不合作運動, 請分析這個運動的原因、過程、影響及對印度的意義。 」札西格勒有些得意地說:「 你必須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才寫得出來。
老師評分,是看學生如何運用史實,分析、推論是否合理,「沒有標準答案的,」 札西格勒補充。老師的負擔當然增加,對學生卻是用心良苦。
「我們不要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選一個答案,」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行政長拉曼( M.Raman )解釋: 我們希望學生多做完整的思考。
從小習慣寫申論題的札西格勒,來台灣念政大企管系時,最不能適應的,就是「選擇題」。「大學還考選擇題? 他詫異地問。
印度軟體工程師,分析能力不單用在「寫」,還用在「說」。「很會說話」是他們和台灣工程師最大的不同。
競爭力 說出來 台灣工程師 多半「 沈默寡言、多做少說 」, 印度工程師 卻可以 侃侃而談 一個小時,依然神采煥發、黑黑的臉龐眼睛發亮。而且不得不承認,他們 言之有物,條理分明 。這竟也是軟體教育的一部份。
印度工程學院多半有一門課: 溝通技巧 。「我們要 不斷上台演講 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大三學生普拉卡西笑著說:「剛開始緊張得發抖,現在很習慣了。」
透過一次次公開演講,學生漸漸學會如何清楚表達意見, 如何快速切入重點 ,更重要的是, 態度要落落大方
「這是維繫客戶的關鍵能力之一,」軟體公司 Snowbit 助理執行長阿加渥( R.Agarwal )指出: 你要能溝通,才能釐清客戶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戶才會對你有信心。 換言之,學生 不但要培養競爭力 還要學會「把競爭力秀出來」 讓別人一目了然。
印度軟體產業風生水起近十年,產業日臻成熟,軟體公司水準也趨於一致。這時候要搶國外大客戶,比的就是「人」的競爭力。業界的競爭既激烈又現實,這種氛圍,也早已滲入校園。
美國《商業週刊》,曾報導 印度最頂尖的孟買科技學院「最恐怖的教授」 。他給全班最 分者 A ,第二 分者 B ,剩下的全部是 C D E 教授告訴學生: 今日我用這樣的方式磨練你們,就是要你們未來遇到競爭者,絕不可以被比下去。
度競爭壓力下,學生們個個想脫穎而出,夜夜挑燈苦讀。 一個禮拜讀七天,我們沒有週末的 ,」他們異口同聲。

問他們有沒有時間約會?答案是: 如果今天要約會,明天就得念兩倍書補回來。

為什麼願意長期在 壓下苦讀?動力是什麼?「為了錢,」一個學生直截了當地說。 在印度,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薪水,是平均國民所得的十倍以上。功課好的,可以進知名大公司,薪水更翻升三、四倍。
「這是改善生活的捷徑,」木塔卡說。他自從考進資訊系後,經濟狀況並不好的父母逢人就炫耀,「還有人來說媒,」才念大學的他笑著說。這種「 天將降大任」式的培育下,學生進入職場多半可以立刻上線。
學校、產業一家親 除了學生自己夠用功、專業能力優異外,印度軟體教育還有一項特色,就是與 產業互動非常密切 學生對新技術的發展完全不脫節 這也是矽谷特別偏愛印度工程師的原因之一。 學生和產業互動有多密切?可以從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中,學生雷地的學校生活中看出來。
雷地今年大三,這學期修的課中,有三門是「業界老師」開的: IBM 開的「電子商務最新應用」,甲骨文開的「資料庫軟體」及摩托羅拉開的「通訊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