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與關懷的神奇免疫力

二、科學證明心存善念身體好

三、「讚美和感謝」的功用

四、寬恕可減少身體疼痛與不適

BACK

 

一、愛與關懷的神奇免疫力

楊詠晴

愛的知覺本身,就是個相當關鍵的身心靈調節器,能夠降低壓力源和病灶的負面效應,增強免疫力和復原。

談到心理力量的神奇療效,首先會想到的,就是弗蘭克的《從集中營到存在主義》這系列的著作。

晚年曾來台講學的弗蘭克,是名猶太人,二次大戰期間,他被關在惡名昭彰的奧茲維(Auschwitz)集中營。當時弗蘭克發現,能夠從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存活,和年紀或體力並沒有絕然的關聯,倒和當事人能不能從這麼恐怖的經驗裡尋找到意義,反而較有關係。弗蘭克後來根據這樣的理解,推動他所創的「意義治療」。

臨床心理學家狄恩歐尼許(Dean Ornish)則提起過他的經驗。許多心臟病患跟他說,得心臟病是他們這輩子裡,最美好的事物,雖然物理上的心臟已然損傷,甚至難再復原,但他們情感和性靈上的心,卻尋找到昇華與歡愉之道。歐尼許寫道:「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得心臟病,才會有如此的發現,有些人卻告訴我,沒有經歷過這麼重大的創傷,他們就永不可能會產生這樣的轉變。痛苦折難喚起了他們的注意。」

所以,從這個角度省思,身體的苦難和病痛,並不一定就是壞事。特別,當它們能為心靈尋找到意義註腳的時候。

 

「價值滌清」能導進治療效應

美國喬治城醫學院的茱麗亞羅蘭(Julia Rowlands)曾經做過乳癌病人的採訪,她注意到,如果訪談間絕口不提「癌症」這個字眼,只談論她們生命裡發生的變化,那麼,聽起來就會像是某種神奇的正向體驗。她們會說:「我從來沒能如此地探觸到自己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現在愈來愈清楚了。」「我的關係變好了,至少,我較明白知道,不該跟那個人繼續下去。」

這樣的「價值滌清」過程,最後,就能導進到「治療」的階段。《美國醫療協會期刊》的客座編輯大衛孟福特(David Mumford),曾在一九九七年的期刊發表一篇〈謝天謝地我得了癌症〉(Thank God I Have Cancer),記錄一位病人的談話:「大衛,我跟你說,我曾想像我的死因如果是中風、心臟病或是猝死,到底會是什麼情況,現在,我要感謝上天,我得的是癌症。」停頓一會兒,病人解釋道:「有了這樣的經驗,我才相信這個世上人們間的愛與關懷,還是存在的。」

知道自己得病,會產生「價值滌清」的效應,但更多的時刻,人們之間的愛與關懷,卻能減輕病痛症狀,甚至出現痊癒的奇蹟。這種力量,連傳統的醫學界都會嘖嘖稱奇,覺得不可思議。

我們且來看幾樁神奇力量的證據吧。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曾經研究過做心臟冠狀動脈X光檢驗的一一九名男性和四十名女性,結果顯示,最感到自己有被愛和關懷的這組人,也較少會得心血管阻塞的毛病。研究人員還發現,被愛和關懷的感覺,比起這個人擁有的人際關係的量,更能預測出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簡單地說,關係的質比量還重要。

還有個同樣重要的訊息是,過去我們總以為,心血管阻塞和飲食、抽煙、運動、膽固醇攝取、家族基因史等有較大的關聯。這些生理因素當然重要,(可別以為只要有愛,你就可以暴飲暴食、抽煙、酗酒、吃肥肉。)但愛與關懷對心血管阻塞的效應,卻可單獨成立,不受上面這些因素的影響。

美國克里夫蘭的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也做過一個相當有趣的研究,他們訪問了將近一萬名沒有心絞痛病史的已婚男性,發現具備膽固醇高、高血壓、年紀較大、糖尿病、心電圖顯示異常等高危險特質的人,未來五年內罹患心絞痛的機率,高出常人二十倍。

然而,即使擁有這些高危險特質,當研究裡有道問題:「你覺得太太愛你,也願意向你表達愛意嗎?」回答「是」的人,罹患心絞痛的比率也會明顯降低。至於最危險的一群,當然就是膽固醇本來就高,血壓也高,而又不覺得老婆愛他們的男士同胞們。

 

    重「量」還不如重「質」

放進科學研究裡,愛與關懷這類抽象的東西,應當如何測量呢?很明顯地,人際關係的量化,比「質」還來得容易測量;例如,某項研究裡,研究者用這樣的問題測量人際關係的數量:

你固定每週會見到的人數你可分享興趣的人數隨時都可來你家坐坐,你不會因為家裡一團糟就不好意思的朋友數你可交心傾訴的親友數。

用下面的問題測量情感關係的「質」:

有人如此特殊,你可以倚靠

有人覺得和你非常地親近

有人可以與你分享感覺

有人信任你

有人支持、鼓勵你

有人感謝你為他她所做的事

研究者說,量和質都很重要,當然如果是損友或只會跟你借錢的親戚,多多並不一定就會益「善」。所以,關係的質顯然比起「量」還略勝一籌。曾經有個笑話,朋友指責一名婚姻關係爛透的男人說:「你一點都不懂婚姻。」男人反駁:「誰說的,我就結過四次婚。」所以,一點也沒有錯,對身體健康來說,重「量」還不如重「質」。

現在說起來,社會關係在身體健康裡所扮演的角色,已經不是那麼難以理解的事了。然而,時間如果往回推個三十年,學界裡可有許多人會對這樣的想法嗤之以鼻;目前在哈佛大學擔任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與社會行為」系主任的麗沙柏克曼躬逢其盛,一九七五年,她的博士論文以社會關係會影響疾病症狀為概念,就曾遭受到無情反擊,讓她差點過不了關,成為烈士。

後來,柏克曼本人提到這段經過:

「我提出的理論是,社會關懷和人際網路影響到許多疾病的症候,因為,這些社會情境會影響到疾病的感染。我繼續還提到一些關於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方面的假設,我相信這些生理上的變化,接著也會影響到傳染病、癌症和心臟疾病。」

「這時,博士資格審查會的某位資深委員發言了,他說:『過去一個半世紀來的醫學研究,從巴斯德到考科,研究一直成功遵循著為一種病找一個原因的方向軸線,疾病特定論已是本世紀來我們思考上的一項突破。』所以,這位資深委員質疑我們是不是要提出像『社會因子』這類模糊的概念,二十年前,這類的研究證據並不多,但今天和二十年前,我的答案都是一個『是的。』」

 

    「愛的知覺」是身心靈調節器

情感關係如何影響到疾病的感染,其中最有趣,也最有力的一項研究,是在一九五年代初期,由哈佛大學一群心理學家所做的。他們從一九五二到五四年期的哈佛學生裡,挑出一百二十六名身體健康的男生,要他們填寫對父母感想的問卷。

第一份問卷裡,學生們被問到:你如何描述和父母的關係?非常親近,溫馨友善,忍耐,緊繃冷淡;選「非常親近」的得四分,選「緊繃冷淡」的則只有一分。

整整過了三十五年後,這些學生的身心醫療史再被拿出來進行仔細地檢驗,結果相當地驚人:三十五年前,回答自己和母親並無溫馨關係的這群人裡,有百分之九十一在中年就出現嚴重的「可診斷疾病」(diagnosed diseases),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十二指腸潰瘍和酒精中毒,都是這群人生命裡逃脫不出的宿命;比較覺得與母親關係良好的這群人的紀錄,得病的比率就明顯降到百分之四十五;同樣地,與父親的關係也明顯地從健康紀錄上反映出來,關係好的與關係差的得病比例,分別是百分之八十二和百分之五十。

結果出爐後,研究人員如此寫道:「愛的知覺本身,就是個相當關鍵的身心靈調節器,能夠降低壓力源和病灶的負面效應,增強免疫力和復原。」

愛與關懷的知覺,對健康竟然擁有這麼重大的影響力,從六、七年代以來,已經有許多的研究證實這項假設,當年,麗沙柏克曼獨自站在審查會前,接受老學究的質疑,現在我們卻毫無懷疑地要跟著她一起說,是的,愛不僅可以療傷,愛還能預防我們得病,效果一點也不輸給打預防針。

 

UP

 


二、科學證明心存善念身體好

第 40 期 2002/1/7 -- 2002/1/13 新思維

遇奇

一個樂觀的人,因為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以經常分泌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也難怪科學研究會發現,樂觀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
 

一個樂觀的人因為常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以經常分泌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因此比較不容易生病;一個悲觀而憤世嫉俗的人,他的神經系統不但會讓他老是使用負向思考的神經而變得愈來愈悲觀,而且在每天憤憤不平的時候,神經細胞又不斷地分泌會讓細胞凋亡的神經化學物質。所以,當人長期處於悲觀而憤怒的狀態時,可說是在慢性自殺。

小時候,父母時常提醒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心存善念。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到念研究所時,才發現這個說法是有科學根據的。很幸運的,「心存善念」一直是我為人處世的最高指導原則。

  • 思考與神經化學

在碩士班,曾選修一門神經化學的課程。當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科學上已經發現,人在正向、積極的思考與負向、消極思考時所使用的神經系統居然是相反的,而且是互相拮抗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思考是樂觀、祥和、感激、快樂…時,人腦中的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會作用,而另一套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則不但不會作用,還被抑制住。相反的,當一個人心中充滿了仇恨、悲傷、沮喪、恐懼、妒嫉…時,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會被激發而作用,但是在此同時,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卻被完全抑制住了。

而且在科學上,早已發現神經系統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特徵:神經細胞在活動時是利用電傳導,並且喜歡走捷徑,所以被活化次數多的神經細胞會比活化次數少的更容易被啟動。說白了,就是「愈用愈發達,不用則退化」的現象。

所以,一個愈樂觀的人,因為看待周遭的事情總是以正面的態度;時常心存感激,對於不公或不平的事件,也都不放在心上或是認為上天會幫助…等等。可想而知,他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被活化的機率就比較高,而負面思考的神經系統卻會因為不常使用而退化了。相反地,如果一個人都只看事情壞的一面,對待事物都是以挑剔、批判的態度面對,或是經常對環境感到懷疑、恐懼,那麼,他的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就會變得很發達。同時,時間久了之後,要想啟動他的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就相對的變得比較困難了。

  • 神經傳導物質與健康

另外,科學家們也都發現了,神經在傳導訊息時,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是利用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神經傳導物質,除了可以活化下一個神經細胞外,還會透過血液循環系統,影響著全身的細胞。然而,正向思考與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除了神經細胞本身就有差異之外,連它們所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都是不一樣的。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經過實驗證明,具有刺激細胞生長發育的功能,因此,一個樂觀的人,因為常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以經常分泌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也難怪科學研究會發現,樂觀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

提到這兒,您是否很好奇?想必也推論得出來,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分泌的神經化學物質,對身體內的細胞會有傷害作用。

最近的醫學及科學上還發現到,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是相關聯的。甚至有科學家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了神經細胞與免疫球細胞相接觸的現象。所以,不難想像,當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分泌出能讓細胞生長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時,人體的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也會變得比較活躍,能再分化出更多健康的免疫細胞,對於外來的細菌或病毒當然也就比較有抵抗力,人也就比較不容易生病。甚至我們時常聽到的,一個癌症病人如果比較樂觀,通常癌症都比較容易痊癒。但是,一個悲觀的人就很難有這麼好的運氣,因為他的身體中的免疫系統被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影響下,很多免疫細胞早已死亡而不再具有保護作用了。

  • 啟動正向思考的神經

當然,一個普通的人,並不見得總是可以百分之百樂觀或總是百分之百悲觀。不過,如果能夠在愈多的時刻保持樂觀、祥和、喜悅、感恩的心情,避免憤恨、不滿、妒嫉、不安、懷疑的情緒,那麼,這個人的正向思考的神經就會時常被啟動,然後久而久之,身體就愈來愈健康,免疫系統愈來愈強健,當然也就愈來愈不容易生病。而且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也會愈來愈發達,想法就愈來愈樂觀積極,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最近幾年來,產生許多怪病,甚至有很多好幾年前就已經滅除的感染性疾病,都又再度發現。很可能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心,早就不再像以往那麼真誠而善良了,所以,很多的疾病都因為自身的細胞不健康,而變得難以醫治。

 

UP

 

 

三、「讚美和感謝」的功用

國語日報

 

因為「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中提到一位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先生,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水閱讀、聽音樂,然後用科學儀器拍下水的結晶圖形,發現「讚美和感謝」的水結晶最美麗。

由於日本的小學生們曾經用「飯」代替「水」來實驗看看語言的力量,所以台北市福林國小四年一班的小朋友看了這本書中的介紹,也想來做做看這個「飯的實驗」,依照日本科學家的實驗方式,用三個透明有蓋的容器裝了三碗飯,用「讚美它」、「批評」、「不理它」的方式,由老師的帶領下,小朋友用一個月的時間進行實驗。

剛開始大家都抱著懷疑的態度,想到飯發霉是必然的物理現象,跟讚美它、批評它、不理它應該沒有影響,而發霉的程度也應該大同小異。
老師將飯放在教室裡,小朋友每天對第一個「讚美它」的實驗組飯說:「你真是一碗晶瑩剔透的飯」,對第二個「批評它」的實驗組飯說:「沒水準」,對第三個「不理它」的實驗組飯就視而不見、置之不理。

頭一二天,三組飯並無太大的差異,而漸漸的小朋友與老師發現,第三組「不理它」的飯最先有發霉的現象,之後第一、二組的飯也相繼發霉,不過很明顯的第三組「不理它」的飯發霉的速度最快、霉呈現「偏黑色」且「有發臭的味道」,第二組「批評它」的飯發霉狀況呈現「綠色」,最令人驚訝的是第一組「讚美它」的飯除了綠色的霉之外,還產生了一塊「紫色」的霉,而且小朋友的實驗觀察記錄中還寫到: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這個實驗結果讓大家都很興奮、而且覺得很有趣,開始做第二次的實驗觀察。一樣的方式,因為天氣冷的關係發霉的速度較慢,但是觀察結果也是第三組「不理它」的飯開始發霉發臭,接著是第一、二組,而這次第一組「讚美它」的飯居然有了「鮮豔的橘色」霉,又帶給大家驚喜!

雖然,這並不如在科學實驗室中的嚴謹控制,但是在有趣實驗過程中,在小朋友實際行動和觀察記錄之下,體會到了與人與物簡單的互動道理。

我們從這個實驗中分享一個觀念,飯都可以感受到「讚美」、「批評」、「不理會」而產生不同的發霉狀況,我們也要不吝嗇的多多「讚美」,讓自己的親人、周遭的同學與朋友感受到我們的關心,而「冷漠」比起「批評」來說,才是建築起人跟人之間的最高心牆。

有興趣的小朋友也可以在家裡跟爸媽一起做做看這個實驗,體會一下﹔讓我們都笑口常開、多多讚美身邊的每一個人。

 UP

 

四、研究指學習寬恕可減少身體疼痛與不適

中央社
2003-10-19 12:21

(中央社記者陳盈盈奧斯汀十八日專電)寬恕不只是一種美德,也有益身體健康!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學習寬恕可讓人們減少被傷害的感覺,練習如何寬恕,有助減少憤怒與壓力帶來的身體疼痛、胃腸不適。

根據近日美國「健康與年齡」一項報導指出,「史丹佛寬恕計畫」發現,學習寬恕讓七成參加人士減少受傷害的感覺,兩成三的人減少了壓力帶來的身體不適症狀如疼痛、腸胃與頭昏問題,還有一成三的人減少了憤怒情形。

研究發現,寬恕可透過參與、學習、討論,以減少壓力帶來的身體疼痛與不適症狀;另外,還可釋放被傷害與無助的感覺,並增加信心,經過學習釋放怨恨、妒忌,還可帶來熱情與樂觀,增加身心健康。多數參加寬恕計畫人士表示,未來更願意寬恕別人。這項寬恕計畫涉及心理學、生理健康與人際關係等領域,透過認知理解、引導想像、授課、寫日記與討論方式進行。

 

 

 U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