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台海危機

19562/22

中共砲轟金門

 

2/25

蘇共通過「和平共存」路線

 

4/19

馬祖海峽戰擊沉中共艦艇一艘

 

6/28

周恩來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發表希望台灣派代表來談判

 

11/26

周恩來呼籲蔣介石回歸大陸

 

19575/7

台灣公開美國飛彈進駐台灣

 

10/15

中蘇簽訂國防新技術協定,約定提供原子彈樣本

 

12/26

台灣海軍於泉州灣擊沉中共艦艇三艘

 

19586/1

台灣海軍於馬祖台山列島擊沉中共艦艇二艘

危機升高

7/29

台灣海峽南部上空發生空戰,台灣空軍損失二架

8/3

赫魯雪夫訪大陸與毛澤東發表聯合聲明(未提台海情勢)

8/7

台灣海峽緊張,國防部宣佈進入緊急備戰狀態

8/10

馬祖海面遭遇戰,擊沉炮艇一艘

8/14

馬祖空戰,擊落米格17三架

8/23

中共砲擊金門四萬發,俞大為受傷,三位副司令陣亡(八二三砲戰)

8/24

美國第七艦隊進入戰鬥狀態

嚇阻

8/28

美台舉行聯合空軍演習

8/30

中共攻擊金門、馬祖

攻擊顯示無懼

9/2

金門海戰大捷,中共沉沒12艘艦艇

 

9/4

杜勒斯發表「新港聲明」表明如有必要美軍將介入台海衝突,並暗示和中共進行大使級談判

嚇阻

9/6

周恩來向美表達召開大使級談判

 

9/7

赫魯雪夫警告美國對中共攻擊視同對蘇聯攻擊

相互嚇阻

9/8

台海空戰擊落米格機7

 

9/9

杜勒斯表明協防金馬立場,希望中共談判

明確底限

9/15

中共與美國展開華沙會談

 

9/18

金門空戰擊落米格機5

 

9/24

金門空戰擊落中共飛機10

 

9/30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若中共停止砲擊,國府應降低金馬駐軍,國府反對

談判底限

 

10/6

中共國防部發表停止砲擊金門一週(10/13後發表延長),並提出告台灣同胞書呼籲和平

危機下降

10/10

美國拒絕中共提撤軍台灣和平條件

 

10/20

中共再度砲擊金門

施壓

10/23

杜勒斯與蔣中正發表不以武力反攻大陸的聯合公報並承認金馬對台澎的防衛具有密切之關聯(美國提供武器換取國甫自離島撤出15000名軍隊)

妥協

10/25

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單打雙不打的隔日砲擊,並呼籲和平對談

 

10/26

中共砲擊金門自毀雙日停火聲明

 

11/3

中共猛烈砲擊金門三萬餘發

顯示決心

19591/20

金門砲兵擊毀中共運輸艇一艘

 

6/20

蘇俄廢止國防新技術協定,撤回原子彈樣本與相關技術資料

 

7/5

台海發生空戰,擊落米格19五架

 

11/1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發表「康隆報告」(一中一台解決台灣問題)

 

19622

大陸天災人禍難民潮湧向香港,蔣介石向甘迺迪要求如有大規模動亂,國府得使用武力加以支援,未獲美國同意,中共亦部署50萬大軍。

 

 

1958年中共發動台海危機的原因

1.     由於美英以武力干涉黎巴嫩、約旦,引發中蘇共的抗議,進而發動反美與解放台灣運動。

2.     由於該年度中共欲進行大躍進與人民公社運動,擔心遭受國內阻力,故藉金馬的攻擊凝聚對外一致,減緩內部阻力。

3.     由於艾森豪對中立化政策的解除,國府在外島大量駐軍,中共時受騷擾,藉由對金馬的攻擊,試圖引發美台間對外島的爭議。

4.     1955-1958台灣國軍不時騷擾東南沿海,惱火毛澤東發動第二次台海危機。

5.     蘇聯人造衛星升空及在歐洲與中東地區美國似乎處於劣勢,毛澤東1957年訪莫斯科提出東風壓倒西風的鼓舞,使得毛澤東再次測試美國的決心。

 

1958年台海危機美台間的互動

1.     美國對中共砲擊金門,基本上對台澎地區會負起與國府的共同防衛責任,對於金馬則暫時不採取明示防衛的態度。對中共而言仍提及台海決議案所賦予總統的權限,希望藉由模糊嚇阻來遏止中共的攻擊;對台灣而言,美國對於國府將1/3的部隊部署於外島,並對金馬的軍事性質疑,試圖說服國府對外島政策的調整。

2.     國府在外島駐軍,除宣誓一個中國的立場,並試圖騷擾東南沿海等待良機,由於1954年沿海諸島的撤退,國府對僅存的外島很難採取相同的行動,金馬撤軍對國府軍心有嚴重的影響,也違反國府的中國政策,如因金馬引發戰爭,對國府不見得不利,故其不願撤退。(利用外島衝突達成反攻大陸的踏腳石)

3.     美台合作迫使中共放棄對金門的封鎖,台灣也利用撤軍的默契獲得美國武器裝備的支援(以火力代替人力);同時由於艾森豪對金門的解救,引發了西方陣營聯盟的緊張關係,成員均怕被捲入中美衝突,甚至是美蘇衝突。

 

1958年蘇聯對台海危機的看法

1.     赫魯雪夫上台後,倡導和平共存口號,儘管美蘇之間角力不斷,但美蘇都避免直接的對抗,故中共主動性的攻擊,蘇聯在實質上並不支持,對中共不懼核彈的攻擊,甚至要求蘇聯給予核彈協助,蘇聯均戒慎恐懼,但口頭上蘇聯支持中共的領土宣誓,但行動上並不協助。

2.     由於中蘇共對國際共黨走向產生若干歧異,中共不盡然贊同赫魯雪夫和平共存路線,故時有摩擦,而中共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定後,蘇聯對中共的補助並不滿意,雙方已存有潛在的衝突。

 

1958年台海危機的落幕

1.     中共發動戰爭的目的係有限戰爭,藉由攻擊金馬減輕內部壓力,再者,測試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有效範圍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但在無法獲得蘇聯的支持與美方模糊的嚇阻,危機終告結束。

2.     由於砲擊金門,引發美台對外島駐軍的爭執,中共恐國府在美方壓力下撤軍,(後來撤出15000名)明確形成台灣中立化政策,遂執行單打雙不打的奇怪戰術,試圖塑造有限度的台海緊張,予國府防衛金馬正當的理由。

3.     砲擊開始後,美中開始1957/12中斷的華沙會談,儘管未能達成協議,但砲擊已趨於緩和。單打雙不打的策略,除顯示中共表示反對停火,同時證明自己有能力隨意控制金門島的補給活動。

4.     杜勒斯說服蔣中正自金門撤退15000名軍人,同時發表:中華民國反攻大陸主要是靠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而非憑藉武力(not the use or force),美國藉由美援來迫使國府合作維持台海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