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與台海危機
討論主題: 1. 二次大戰後美蘇對中國政策的看法。 2. 中共一面倒的原因。 3. 中共攻打金門失利的原因。 4. 韓戰前美國對中共與國民政府的看法?(史迪威事件、塵埃落定政策、狄托主義) 5. 中共參戰的原因?(經濟建設一邊倒、代理戰爭、麥克阿瑟訪台) 6. 韓戰後美國對中共與台灣的看法?(三角政策、冷戰觀念、圍堵政策) 7. 杜魯門與麥克阿瑟的衝突?(政治與軍事的兩極看法) 8. 艾森豪解除台灣中立化的原因? 二次大戰後美國對中國政策的看法(史迪威事件影響) 1. 馬歇爾調停時,美國希望給予國府有限的援助,確立其在中國大陸的支配權,並與中共締結必要的協定。(對中國放手政策擔心東亞局勢不穩,無條件援助又擔心將中共逼向蘇聯) 2. 國府退至台灣時,採取塵埃落定政策,不介入國共內戰,停止對蔣介石援助。 3. 1949/8美國發表中國白皮書清算與國府的關係,並暗示對中共的期待,但中共並不領情。對於台灣的問題,美英曾達成某種默契,希望將台灣置於友好政府的管轄下。 4. 1949/12美國頒布台灣政策的情報方針指出,台灣即使落入共黨之手,對美國的安全亦不至於發生決定性的影響。 5. 美國期望農民革命起家的中共能成為東方的狄托,藉此分裂共黨陣營。 6. 韓戰爆發後,美國下令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防止台海發生戰火,也意欲揣摹蘇聯動向。 7. 韓戰爆發後,美國由原本放手政策轉向維持現狀,韓戰也使美國被迫選擇國府作為合作夥伴。 二次大戰後蘇聯對中國政策的看法 1. 早期蘇聯並不認為中共可以取代國民政府,只想利用中共來脅迫國府屈從他種種的要求,以分離美中兩國關係及控制東北。 2. 蘇聯對中共支持,但卻不希望中共全面展開內戰,一則避免中共實力不足被國府消滅;二則不希望被中共拖入美蘇大戰。 3. 1949年國府敗象顯著,蘇聯放棄國府,決定利用中共將美國勢力驅逐。 中共在1950年代採取一面倒的原因(Helmut G. Callis) 1. 新的共黨國家若牽涉到戰爭時可藉此保護本身。 2. 可從蘇聯的援助中建立一個現代化的陸、海、空武力。 3. 可經由蘇聯吸收西方的科學與技術。 4. 本身的工業化計畫能得到蘇聯的行動合作。 5. 確信在蘇聯的支持下能重獲舊帝國時期所喪失的邊境影響力。 6. 因意識型態必須與美國對抗而與蘇聯合作。(以下非Callis觀點) 7. 毛澤東為鞏固黨內地位的領導地位而採取親蘇政策。 8. 確保主權與領土的完整。 9. 蘇聯存在的龐大武力,本身就是一種威脅。 10. 美國與國府的合作經驗,使中共無法相信美國會全力支援中共所面臨的威脅。 1949中共攻打金門失利的原因 1. 國軍擁有200多艘艦艇,300多架飛機,掌握海空優勢,對於海島攻防戰上形成三度空間的立體作戰。 2. 共軍缺乏足夠運輸艦艇,又不熟悉潮汐的情況下,致使第一波登陸三個團的軍力,船隻遂擱淺於海灘,無法運載第二波兵力。 3. 駐守金門部隊為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與青年軍,實力較為堅強。 21輛美製M5A1坦克編成的裝甲營,成為反登陸的重要機動武力。 韓戰對台海衝突的影響 1. 韓戰迫使中共調整戰力,延後中共對東南沿海的掃蕩行動。 2. 韓戰迫使美國加入戰局,維持東亞的勢力均衡,也使得美國意圖建立「東亞狄托」的美夢破碎。 3. 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使台灣安全獲得短暫保障,台灣重新納入美國的保護網。 4. 韓戰使東亞的兩極化體系明顯形成,儘管蘇聯利用代理戰爭來進行勢力的擴張,美國明確的介入來遏止此一挑釁。 5. 韓戰後美軍正式進駐台灣,使中共喪失統一的時機。 從博奕理論看國共內戰 1. 國共兩方賽局 CC: 國共停戰,籌組聯合政府並再第三者公正下進行國民大會投票。 CD: 中共合作國府對抗,國府繼續剿匪,中共被迫和談。 DC: 中共對抗國府合作,中共繼續擴大內戰,國府被迫和談。 DD: 國共全面內戰 2. 美蘇兩方賽局 CC: 國共共存,依實力劃分政權比例或劃地自治。(邦聯) CD: 蘇聯合作不干預國共內戰,美國對抗支持國府戡亂,中共被迫和談或投降。 DC: 蘇聯對抗支持中共擴大內戰,美國合作反對國府戡亂,國府被迫和談。 DD: 蘇聯與中共合作對抗美國與國府,擴大戰爭形成第三次世界大戰。 從權力平衡觀點 1. 國共內戰時,美蘇集團只想維繫雙方在中國大陸上既有的權力均勢,雙方並沒有冒進性的行為,倒是中共較不具約束力。(威脅權力平衡,中共為不確定現狀或非現狀國家,美蘇均採交往政策) 2. 中共權力的擴張,致使大陸局勢失去平衡,美國期望藉由放棄國府取得中共中立的態度來維繫東亞的平衡,但最後失敗。 3. 中共權力的擴大加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使得共產集團權力過分強大威脅到美國東亞的安全,致使美國被迫聯合韓國、日本、台灣及東南亞國家進行圍堵來增強本身的權力。(威脅權力平衡利用圍堵抵制企圖改變現狀或修正的國家) 4. 中共在大陸的成功與一面倒政策,使得東亞共產集團勢力擴大,進而鼓舞北韓游擊隊的冒進行為(企圖改變現狀或修正國家),在進攻南韓後遭遇美國的遏止,甚至危及自身的存亡,蘇聯被迫採取代理戰爭來抵制美國勢力的過度擴張,而權力只有權力可以有效抵制,中共志願軍的介入遂成為權力平衡的工具。 5. 美國的仁川登陸顯示出美國統一朝鮮的企圖,若喪失北韓此一緩衝國,不利中共的安全。 冷戰體系看中共參加韓戰的原因 1. 金日成的南侵基本上受到史達林的默許,也代表社會主義陣營對全球體系擴張的試探,北韓的失敗立即產生聯盟的期望效應。北韓期望社會主義陣營能提供立即而明顯的援助,特別是蘇聯與中共承受間接軍事承諾的期望壓力。 2. 北韓失利,蘇聯身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者,若對成員見死不救,領導權威會面臨挑戰,而中共對集團間接軍事承諾當然也賦予期望,所以對於蘇聯的期望也造成中共的壓力。 3. 由於蘇聯懼怕與美國直接衝突,集團成員自然會對中共有所期望,倘使中共執意執行統一目標見死不救,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可信度就會產生問題,中共可能必須獨自面臨可能的更大威脅。 4. 美軍逼近鴨綠江,而麥克阿瑟與台灣過於親近的行為,也使中共產生易受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