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東亞的海權競爭  

西班牙

1626佔領三貂角、基隆

1628佔領淡水

1642被荷蘭人驅逐離台

1662屠殺菲律賓華人

1666菲台重開貿易

葡萄牙

1640脫離西班牙獨立

荷蘭

1601攻葡麻六甲(1641

1602成立荷屬東印度公司

1602攻擊澳門的葡萄牙

1603佔領澎湖遭明將沈有容諭退

1604攻擊澳門的葡萄牙

1607攻下葡摩鹿加群島、蘇門答臘

1618建巴達維亞城

1622再度佔領澎湖後放棄

1623佔領台員島(安平)

1619英荷協議修戰20

1624排英

1642驅逐基隆、淡水的西班牙人

1661遭鄭成功驅逐

1664佔領基隆

1668撤離基隆

英國

1600成立英屬東印度公司

1602抵蘇門答臘亞珍港

1613抵日本通商

1635與西班牙協議罷兵

1651頒布航海條例:運往英國物品需使用英國或其殖民地之船隻

1652第一次英荷戰爭(1654結束)

1665第二次英荷戰爭(1667結束)

1672第三次英荷戰爭(1674結束)

法國

1664成立法屬東印度公司

日本

1609德川家康派馬晴信征台

1615德川家康意欲征台

1639日本鎖國政策

1672日本扣鄭經船貿易中斷

1674日台貿易恢復

清朝

1616清朝建國

1656清海禁

1661清下遷界令沿海30公里無人

1663清荷聯軍攻陷金廈

1664施琅攻台未果

1683施琅攻台

明鄭

1646鄭成功舉兵反清

1661鄭成功攻台成功

1672顏望忠、楊祥力陳出兵呂宋

1673鄭經參加三藩之亂

1680清軍攻陷海澄,明鄭勢力退出大陸

1683黃良驥、洪邦柱力陳攻菲未果

 

1.     17世紀西葡殖民帝國的勢力逐漸下降,荷蘭積極開拓東方貿易,並打擊西葡奪取其在東亞重要據點,英國除奪取西班牙的直布陀羅及紅海的交通要衝,並取代了其在印度的勢力,西葡帝國在南亞一帶被英國取代,而東亞一帶被荷蘭取代,國勢日趨沒落。

2.     明鄭經營台灣算是本土海權第一次向外擴張,但是由於明鄭核心的大陸政策取向,使得海權一直無法發展,在本土海權與西方海權接觸之際,本土的消極狀況無法與西方國家相比。

3.     日本在17世紀初德川幕府剛結束豐田秀吉的戰國時代,對外採取理藩政策,並未積極對外擴張,只要周邊國家稱臣納貢即可,1639年日本採取鎖國政策,又主動放棄東亞海權,使得17世紀東亞海權與貿易線大部分仍以西方帝國主義為主。

4.     清朝為一邊疆陸權,1616年統一中國後對海權並未認知,東南沿海的政策全針對明鄭海權,1656年實施海禁,藉以對抗明鄭海權,1661年實施遷界令,以陸地作為海上防禦的緩衝,最後發展海軍作為近海防禦,並無明顯的海權觀念。

5.     從權力平衡觀點:中日兩國並未了解海權的重要性,放任東亞海權由西葡荷英外來勢力逕相爭奪,16世紀掌握東亞海權的西葡,在面臨荷英兩國聯合競爭,明顯形成權力的抵制,荷蘭不斷地攻擊葡萄牙的殖民地表現出權力唯有權力始能抵制,而西班牙也藉由佔領台灣北部試圖達成權力均衡。

6.     從帝國主義的觀點: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敗北,世界海權已經轉移,英國的新海權不僅表現在歐洲,北美、非洲、印度與東亞的重要據點分別被英荷取代,新的海權帝國本身也存在衝突,英荷再經歷三次衝突後,英國逐漸成為最大的霸權。

7.     從海權的觀點:明鄭時期其實掌握東亞最大海權,但一直消耗在大陸政策上,並未重視台灣海峽以外的航道控制與海洋資源運用,徒有強大海軍與台灣海峽制海權,卻沒有海外擴張與攻勢作為;在海洋運用上有足夠的海運與商業,卻沒有殖民地,本土海權組織在清朝佔領後便無聲息。

8.     Game Theory表現在東亞的海權爭奪上,西葡與荷蘭是較為明顯,除了荷蘭自西班牙獨立外,西班牙不僅在歐洲打壓荷蘭的出口,也在世界各地打壓荷蘭海外貿易的發展,形成較為明顯的零和遊戲,遊戲的主要利益在於巨大的貿易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