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東亞的海權競爭
1. 17世紀西葡殖民帝國的勢力逐漸下降,荷蘭積極開拓東方貿易,並打擊西葡奪取其在東亞重要據點,英國除奪取西班牙的直布陀羅及紅海的交通要衝,並取代了其在印度的勢力,西葡帝國在南亞一帶被英國取代,而東亞一帶被荷蘭取代,國勢日趨沒落。 2. 明鄭經營台灣算是本土海權第一次向外擴張,但是由於明鄭核心的大陸政策取向,使得海權一直無法發展,在本土海權與西方海權接觸之際,本土的消極狀況無法與西方國家相比。 3. 日本在17世紀初德川幕府剛結束豐田秀吉的戰國時代,對外採取理藩政策,並未積極對外擴張,只要周邊國家稱臣納貢即可,1639年日本採取鎖國政策,又主動放棄東亞海權,使得17世紀東亞海權與貿易線大部分仍以西方帝國主義為主。 4. 清朝為一邊疆陸權,1616年統一中國後對海權並未認知,東南沿海的政策全針對明鄭海權,1656年實施海禁,藉以對抗明鄭海權,1661年實施遷界令,以陸地作為海上防禦的緩衝,最後發展海軍作為近海防禦,並無明顯的海權觀念。 5. 從權力平衡觀點:中日兩國並未了解海權的重要性,放任東亞海權由西葡荷英外來勢力逕相爭奪,16世紀掌握東亞海權的西葡,在面臨荷英兩國聯合競爭,明顯形成權力的抵制,荷蘭不斷地攻擊葡萄牙的殖民地表現出權力唯有權力始能抵制,而西班牙也藉由佔領台灣北部試圖達成權力均衡。 6. 從帝國主義的觀點: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敗北,世界海權已經轉移,英國的新海權不僅表現在歐洲,北美、非洲、印度與東亞的重要據點分別被英荷取代,新的海權帝國本身也存在衝突,英荷再經歷三次衝突後,英國逐漸成為最大的霸權。 7. 從海權的觀點:明鄭時期其實掌握東亞最大海權,但一直消耗在大陸政策上,並未重視台灣海峽以外的航道控制與海洋資源運用,徒有強大海軍與台灣海峽制海權,卻沒有海外擴張與攻勢作為;在海洋運用上有足夠的海運與商業,卻沒有殖民地,本土海權組織在清朝佔領後便無聲息。 8. Game Theory表現在東亞的海權爭奪上,西葡與荷蘭是較為明顯,除了荷蘭自西班牙獨立外,西班牙不僅在歐洲打壓荷蘭的出口,也在世界各地打壓荷蘭海外貿易的發展,形成較為明顯的零和遊戲,遊戲的主要利益在於巨大的貿易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