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大眾文化講座  作業                  授課教師:林欽明教授

主講人: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代表 安佩蘭女士

蔡宏政 東南亞研究所碩士班一年級 

    東亞大眾文化課程邀請到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代表 安佩蘭女士列席與學生座談。以下為其於該講座之與談內容:

()泰國概:                                                                       

    泰國位於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之交點,文化也受到兩國文化之滲透、影響。在悠長的歷史中,其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及移民,如畫家、雕刻家、舞蹈員及建築師等,促使本土文化蓬勃發展。當地居民亦由多種民族組成,主要有泰人、高棉人、寮國人、中國人、馬來人、波斯人和印度人(總人口約六千五百多萬人,主要為泰族及華裔,另在北部山區有各種少數民族,南部有回教馬來族。主要語言為泰語,佛教係國教。)故可謂係一種混合之文化(mix culture),而分是純種之泰國文化(Not Tai Culture)

    另外,泰人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之關,超過九成泰國人信奉佛教,日常生活亦深受影響。宗教係泰國道德禮教之「準則」,扮演著維繫社會和諧及推動藝術之原動力,與歐洲中世紀時代之天主教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佛教影響力深入民間的另一原因是:大部份泰國佛教家庭,必然有一位男丁入住寺廟修道,研習佛教道理。除了作為佛教活動中心,泰國寺廟通常是小鎮之消息集散地、勞工僱用中心和社區中心等,有時更用作學校和醫療所,故泰國社會之寺廟具有多元化用途。而泰人強調宗教自由,故其他宗教如回教、天主教、印度教及錫克教等同時存在;在相當程度上,農業亦直接或間接受到宗教的節日和儀式之影響,所以泰國是極具文化特色的國家。

    談到泰國文化,就不能不提到盛名遠播的大天王四面佛。其係泰國民眾最重要之信仰神,亦為「印度教」中的神。擁有四面法相的大天王四面佛,在佛教的意義稱之為「四行 」,也就是代表著「四無量心」的「慈、悲、喜、」。

    此外,要觀賞到一國完整之藝術寶藏,依舊要從多數之宗教、皇宮建築及許多珍貴的民俗文化及工藝作品方得一究竟,並從中探知精緻藝術之美;此可透過四個時期(王朝)來了解其文化之型態:

1.素可泰時期(Sukhothai period)(1238-1378):這個王國只維持了一段短時期,但卻對泰國文化歷史有著極度之重要性。其見證了佛教成為泰國之主要宗教;亦是泰國文字證據最早之發現地,可以從壯觀的佛寺建築、壁畫、各種風格及姿態之佛像、及各式各樣之工藝及表演藝術中欣賞到泰國豐富之珍貴藝術。

 

 

 

 

2.大城朝代(Ayutthaya period)(1350-1767):傳統建築發展在此時期達到顛峰,當時繁榮的景象,均被當時許多文獻記載喻為人間的天堂,可惜多數已被摧毀。如今所能看到的大多是古城遭破壞後在曼谷所重建。其中最值得造訪的是大皇宮;而玉佛寺則是另一個最佳典範。

3.吞武里朝代(Thonburi Period)(1767-1782):

4.卻克里朝代(Chakri Dynasty period)(1782-迄今):19世紀在國王拉瑪四及五之機靈外交策略及精明現代化政策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衝國,從而使其成為東南亞唯一未淪為殖民地之國家。

    上而述,歷史遺產及遺址是見證每國家文明及文化遺跡最好證據,成為過去與現在鴻溝之橋樑,並讓現代人擁有歸屬感及驕傲感,以珍惜無價歷史之重要性。

    其次,談到泰國美食,泰國豐富的烹調傳統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近代因泰國觀光業發達,外界才得以一窺究竟。而在不同地區之間,飲食口味及偏好稍又差異。例如東北地區以糯米為主食;而北部則以米粉、河粉為多;中部曼谷附近以米為主食,中部以南之地區以海鮮料理出名。南部則受回教及馬來風味的影響較偏重咖哩口味。此外,泰國水果之選擇非常多樣化,山竹果、小型鳳梨、椰子、榴槤等水果;而豆蔻、丁香和肉桂等香料,其種類亦繁多不勝枚舉。

    最後,代表談及泰國之中心文化,諸如:

1.悠閒自在、友善:泰國民族熱情和禮貌的性格早已聞名於世,儘管泰國人看來很靦腆,實際上很容易與陌生人融洽相處,而且總是臉帶笑容,故泰國有"微笑國度"之美稱。其在見面時不是握手說哈羅,而是合掌說聲 " 沙娃滴卡"這種合掌問候方式在泰語稱為Wai。做法是把雙手提到胸前,雙掌合併但不貼合,猶如在掌心握著一片棉花。其不只是打招呼之方式,亦是表示尊敬之舉止。

2.服務、互助精神:源自農業文化及大家庭文化。    :      

3.佛教:由於人民受到佛教教義度化的洗禮,強調不殺生、不說謊等。

()個人心得:

    泰國過去之歷史與文化,由於在宗教與傳統精神相互激盪之下,發展出可觀之成就;自從一九三二年泰國王室放棄絕對權威、實行君主立憲以來,泰國民選政府和軍人專政每幾年即要交替一次,政變頻率之高舉世罕見。據有關媒體分析,動根源在於泰國貧富差距嚴重。泰國人口現中,約有百分之七十是農民和城市草根階層,百分之三十是中產階級,社會中上階層與社會底層尤其是農民的利益尖銳對立,城市二元結構突出。從塔信二○○一年當選總理後到沙馬政府,在扶持農村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方面,花費了極大之心思,實施大量「惠民政策」,使富有與貧困階層之收入差距減少;然而此舉也因此觸犯了中上階層之利益。

    回顧第一楊本禮先生以自身過去四十年,目睹東南亞國家建國之艱辛歷程與內幕,與其如何從貧困走向繁華、甚至衰敗;而令其有最深刻之體認者,當為相互尊重與寬容之重要性。而泰國現今之寫照,無非是執政或在野者,均只顧及本身之利益,未能彼此尊重、接納,而造成泰國此時之內爭不斷;倘敵對雙方能克服刻版印象、偏見與歧視,如此,不同階層、族群間存在之對立與不安,才能化解,並得以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