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全球人口未來

 

陳國華

 

我不是雅典人,或希臘人,

而是世界公民

          —蘇格拉底

 

在這一章中,你將可以學習到:  

   ●有關人口的基本概念

   ●全球人口三大發展趨勢

   ●全球人口持續成長的危機與轉機

   ●移民熱潮與勞動市場結構的改變

   ●高齡化社會與福利國家未來

    人類文明的未來願景

 

本章章節

第一節   前言.............................185

第二節   人口研究的基本概念...............186

第三節   全球未來三大人口趨勢.............192

第四節   人口成長的兩難困境...............200

第五節   移民熱潮與外籍勞工...............206

第六節   銀髮族社會.......................210

第七節   結語:人口趨勢與全球發展.........215

註釋   .................................217

重要專有名詞   .................................219

問題討論   .................................220

參考書目   .................................221

 

第一節    前言

    有關人口發展趨勢的議題應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核心,因為人類本身即是組成社會的最基本且具體的部份。社會制度、經濟組織、權力結構、以及藝術文化等即因應人口數量的增加與組成份子的不同而產生,而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體系更是與人類的未來前途息息相關。然而,直到一七九八年馬爾薩斯(Thomas R. Malthus) 察覺明顯且迫切的人口危機時,充滿恐慌性的相關研究對策才陸續提出。

 

    早期的人口研究較狹隘的將議題定位在「人口問題」上,而非一個具系統與整合性的人口學分析,亦即,超越人口內在本質與變項關係之外,著重廣泛且深入的探究非人口學的其他相關決定因素,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等,尤需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口趨勢預測一向具有高可信度,但在統計數字的表象之外,也常常存在「定義」人口問題的價值觀差異。簡言之,「人」的價值常因文化或地區而異。因此,有關人口學的未來研究,不在於尋找解決問題的普遍性通則,而在於思考不同社會文化間對於人口發展動態平衡趨勢的瞭解與實踐。

 

    在以下各節中,將首先介紹人口研究的相關基本概念,緊接著探索因應未來人口發展趨勢的各種論點,分別針對三個主要方向:人口持續成長、移民的熱潮、與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各種人口趨勢與趨勢之間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與其他社會、經濟、政治等相關層面的潛在相互影響將是緊扣議題的重心所在。另外,在探索人口的趨勢中都盡力提出平衡各方爭論的看法,或者較具想像力以及創造性的思考情節(Scenarios)。文末,則嘗試架構人口趨勢的未來願景。

 

第二節    人口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定義

    我們先從一個例子介紹人口學的基本概念。假設你現在坐在教室裏面,想像這個空間即是全世界,那麼你如何重新觀察周遭的其他人呢?你可能會先環繞一周,數看看共有多少人,空間是否太過於擁擠?接下來,你會注意到,到底有多少男生女生,或者有多少人看起來比你年長或年輕。說不定,你已經迫不及待的跟鄰座的人聊起天來了...。其實,每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社會情境時,我們都相當程度的會從事人口學式的觀察,因為瞭解一個特定空間中人的數量與組成份子的特徵(結構),是我們進行下一步互動交往的重要前奏。若將一個班級的空間規模放大到社區、地區、國家,甚至全球,其道理亦同。

 

    根據IUSSP(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 1982, P.101)的建議:

 

       人口學是針對人口數量、結構(組成份子)與發展(改變)所從事的科學研究。【註一】

 

    根據此一定義,我們知道人口學強調數量與組成份子的重要性,但光是描述當前人口狀況並非人口學或未來研究的興趣所在,我們更希望從未來人口變遷的訊息中,發展出相對應的策略,甚而規劃出我們所想要的社會組成結構。換言之,我們調查目前的人口數量與結構,從事人口趨勢預測,描繪各趨勢對社會生活的相關影響,而後規劃與思考長遠的人口發展策略。

 

二、 人口變遷的涵義

   促成人口數量與結構變化的重要事件有三:出生(Birth)、死亡(Death)與遷徙(Migration)。每個嬰兒的誕生,每個生命的終結,以及跨越疆界的移民,都造成了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與組合的變動。但其中最震撼的人口事件,就是一九六○年代以來,人口學者所提出的「人口爆炸」之預警,這一個現象所指其實就是人口數量「成長」上的急遽改變,但不管正或負成長皆稱為成長,因為人口為一總體集合概念。

 

    人口數量的變動成因可以用以下這個簡單方程式呈現:

         P2 - P1 = B - D + M

 

    人口數的成長為較晚時間點的人口 (P2) 減稍早時間點上的人口 (P1) 而得。雖然結果可能為負,但當前最普遍為人關心的只是正向的快速成長。至於成長的可能肇因有四種情況:新生兒的加入(B),往生者的告別退出(D),加上因外來人口的移入(immigration),以及本地人口的外移(emigration)所產生的遷徙人口淨值(Net Migration)。其中,出生與死亡所造成的人口變動(B - D)稱為自然增長(Natural Increase)

 

    另外,為了正確反映出不同地區間的人口比較標準,或者是某一地區在前後不同時間點的真實人口變化情形,通常我們必須使用出生率(fertilitybirth rate)與死亡率(mortalitydeath rate)來代替出生與死亡數,否則很容易造成解釋上的誤導。例如:假設台灣在一九九九年的死亡人口數如果恰巧與馬來西亞同年的死亡人口數相等,而且與一九八九年時的台灣相同時,我們將很難看出不同現象背後所隱藏的差異成因與可能的後果。所以比率(rate)的概念運用是很重要的,因為它考慮了可能造成某一事件人口數(分子)背後的人口母數(分母,population at risk)。人口母數並不等於人口總數,因為並非所有人的受孕、死亡或移民的可能皆相當。【註二】

 

三、人口發展階段

    為了清楚的展現理想的人口發展狀態,人口學者使用一個簡單的圖形來說明人口成長的三個階段(見《圖8-1》)。

 

8-1  人口成長階段的簡化圖解

資料來源:Ansley J. Coale, 1974, P. 49.

 

    第一個階段屬於工業革命前的初期人口狀況:出生率與死亡率都相當高,因為依靠採集與打獵維生,所以維持高出生率似乎是合乎理性的選擇;同時也因為死亡率的變動情形較大,死亡大多操控於自然之手。然而也因此生死比率皆高,互相平衡,所以人口成長速度相當慢。

 

    進展到第二階段時,因為工業革命的萌芽、醫療科技的發達,以及公共衛生條件的改善,造成了嬰兒死亡率大減,人類平均壽命相對倍增,例如:墨西哥與德國從十九世紀末的37歲與45歲分別延長為72歲與78歲。人類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使得第一階段中大自然限制(或維持)人口的機制暫時失去作用。出生率雖然相對應的降低,但速度卻明顯不及死亡率,因此而造成了人口的激增。

 

    第三階段時人口再度回復到平衡水準,此時應稱為人口發展的成熟期,死亡率已達人類可以穩定掌控的低水平,出生率也降到相同的水準,因此人口成長速度再度減緩,大自然的控制機制為人類自制能力所取代。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此一階段出生率因為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大幅降低,但也因養兒育女觀念認知上的差距而使得出生率出現波動現象。【註三】

 

    即將邁進另一個千禧年的今日,幾乎所有國家都屬於階段II或階段III。但此時最關鍵的「人口問題」卻是所謂的「人口疲乏」(demographic fatigue)。著名的人口生態學者Lester Brown(1998)提出,現今世界上大約有150個國家仍處於第二個人口階段,而且有些國家已經奮力進行了數十年人口改革,試圖降低一直高居不下的出生率。在趨近世紀末期,大多數的政府為此已經是財政窘困,更嚴重的是在教育上的努力也不見明顯成效,雪上加霜的是即使犧牲了環境生態,卻也無法挽救經濟頹勢,這些國家真的疲態畢現。

 

    更令人沮喪的情況是,大自然似乎已逐漸收回其交予人類控制人口的機制。因為除了無法有效使出生率大降之外,一些過去已被壓制的致命疾病,例如:瘧疾、肺結核等已逐漸有擴大趨勢;加上新的疾病,例如:AIDS,更是顯著的成為生命的威脅。如果不用心處理的話,目前很多處於第二階段的國家恐怕又要被迫回到第一階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一九九八年的研究報告指出,許多非洲國家的HIV病毒感染率高達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左右,例如:辛巴威(Zimbabwe)的百分之二十六,波茲瓦那(Botswana)的百分之二十五,尚比亞(Zambia)的百分之二十,那米比亞(Namibia)與史瓦濟蘭(Swaziland)則分別為百分之十九與百分之十八。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類似疾病的話,聯合國預估在二○○二年時,辛巴威的出生率與死亡率將再度達到均衡的高水準-重回第一階段。在未來一、二十年內,我們很可能就會見識到這樣的結局。

    但人口發展階段說,並不在於強調人口成長率的急速減慢,或者利用生態環境遭過度的人口破壞為威脅,來驅使第三階段的人口成熟期早日實現。其主要訴求在於提出未來國家、政府的人口挑戰:審慎評估自然資源(水、土地、空氣等),決定其本身的人口負荷力(Carrying Capacity)與適合的消費水準等,而且據以擬定長期與具遠見的人口政策。

 

四、有關人口的重要觀念

    四種關於人口研究的觀念,必須先加以釐清,以避免在往後的分析中造成誤解:

 

1. 人口研究較專注於總體概念而非單一個人。因此,當我們提

   及人口時,通常指的是共處於某地理區位的一群人,例如:

   教室或國家。當然,描述人口特質時,指的便是這些整合的

   群體。

 

2. 「人口」通常以較數量化的統計數字呈現。有關個人存在的

   意義或價值等議題,相對的較不受重視,但為了凸顯出人口

   數量與結構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全面關鍵影響力,以數量的數

   字與圖表從事較直接與簡潔的陳述是較有效的取向。

 

3. 「人口研究」不等於「人口問題」。自一九六○年代開始,

   有關人口趨勢未來研究幾乎被刻板的認為是一種針對人口過

   度成長或爆炸問題的探討。然而,人口趨勢研究具有更深入

   的實用價值。超越主觀的人口問題認定之外,也重視批判的

   區域間相對的人口內涵的詮釋。有關人口趨勢概念的瞭解與

   投測工具的運用,更可以擺脫杞人憂天的人口問題困擾。

 

4. 人口成長預測充滿了高度不確定性與地區文化間的差異。例

   如:雖然諸多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   

   成長、現代化與教育水準的提昇,其人口成長率傾向於隨著

   降低。然而,我們卻立刻可以找出其中的特例,因為波斯灣

   的國家即具有以上各種進步的特點,只不過這個地區某些國

   家的人口成長率卻是名列世界前茅。

 

第三節    全球未來三大人口趨勢

    雖然馬爾薩斯在近兩百年前提出的人口持續快速成長警訊膾炙人口,但近年來有關人口數量的議題,似乎被另外兩類人口趨勢瓜分風采。在全球互動頻繁與經濟社會結構的轉變影響之下,人口結構的逐漸「銀髮化」,以及方興未艾的一股全球「移民熱潮」,似乎已經與「人口成長」共同成為眾人關注的未來挑戰。

 

一、 人口成長

   世界總人口數在過去近半個世紀以來,已經從一九五○年的25億急速攀升到一九九八年底的59億。雖然,世界人口平均成長速率已由百分之二以上,下降至最近的百分之一點三左右,人口再度加倍成長的年數也由三十五年延長為五十四年左右[註四],但人口成長率下降速度仍然緩慢得令人擔憂(請參考《圖8-2》與《圖8-3》)。

 

    人口預測指出二○五○年世界人口將會進一步成長至77億與112億之間(從最樂觀到最悲觀的推估)。取中間數值也有94億之多。Milbrath(1989)認為地球人口最高承受量為一百億,雖然他的結論尚有可議之處,但是主要動機在喚起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的因應行動。比較一下目前與五○年後的人口成長數即可知人口政策的重要。《表8-1》以人口數比較一九九八年與二○五○年全球前二十大國。因為缺乏適當的人口政策,印度以每年增加一千八百萬人的速度,在半個世紀後將躍居全球第一大國。另一個顯著成長的區域即是非洲,五十年後,居全球人口前二十大的國家中將有近六分之一屬於非洲。因為最壞的未來策略便是聽天由命(business as usual)

 

8-2  世界人口數量:以低、中、高出生率為推測基準,1950-2050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8 Revision.

 

8-3   世界人口成長率:1950-2050

資料來源:U.S. Census Bureau, International Data Base.

 

8-1  全球前二十大國:以人口數比較(以百萬計)

1998                                                                                                                                                                2050

排名   國家       人口數      國家        人口數

    1         中國        1,255       印度        1,533

    2         印度         976       中國        1,517

    3         美國         274       巴基斯坦     357

    4         印尼         207              美國         348

    5         巴西         165              奈及利亞     339

 

    6         巴基斯坦     148              印尼         318

    7         俄羅斯       147              巴西         243

    8         日本         126              孟加拉       218

    9         孟加拉       124              衣索比亞     213

   10        奈及利亞     122              伊朗         170

 

   11        墨西哥        96              剛果共和國   165

   12        德國          82              墨西哥       154

   13        越南          78              菲律賓       131

   14        伊朗          73              越南         130

   15        菲律賓        72              埃及         115

 

   16        埃及          66              俄羅斯       114

   17        土耳其        64              日本         110

   18        衣索比亞      62              土耳其        98

   19        泰國          60              南非          91

   20        法國          59              坦尚尼亞      89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6 Revision

 

人口急遽成長的隱憂集中在下列幾個層面:

 

1. 極度不平均的成長。其實真正令人擔心的人口成長應該不是

   全球性的,而是集中在開發程度較低的國家或地區《見圖

   8-4》。世界銀行資料顯示,近來的人口成長,大多集中在

   無法提供良好生活水準的國家,令人震撼的數字是:在未來

   三十幾年內可能增加的28億人口中,有20億人將出生在每

   日平均所得不到2美元的低度開發國家。換言之,有百分之   

   七十以上的新生兒將會出生在養不起他們的地區,而且這些

   地區也很難在可見的未來創造出滿足生活需求的經濟奇蹟。

   我們很遺憾的說,未來或許將不再需要以複雜的經濟指標來

   區分國家開發程度,光看一個國家的人口數便可推知。

 

1990:5.3billion

亞洲58%

工業國家22%

拉丁美洲8%

非洲12%

2030:9.5billion

亞洲59%

工業國家14 %

拉丁美洲8%

非洲19%

2100:12.6billion

亞洲52%

工業國家13%

拉丁美洲9%

非洲26%

8-4   世界人口的區域分佈:過去與未來,1900-2100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Trends and Policies.

 

2. 死亡率再度成為抑制人口過度成長的機制。死亡做為大自然

   的平衡人口有效工具似乎已遠離現代人類生活,然而在經歷

   許多努力,而仍無法以低出生率來平衡人口成長的國家,似

  乎又逐漸被這股大自然的拉力帶回成長的原點。聯合國在

   一九九八年底新修正的人口成長預測中,將預估成長人口總

   數減低了五百萬人次,但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因為出生率的

   下降,其餘三分之二則是肇因於某些地區逐漸上升的死亡率

   。死亡率大幅提昇的主要原因來自於HIV病毒、一些與公共

   衛生品質惡化相關的流行疾病、以及飢荒等。最嚴重的兩個

   地區集中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以及印度-一個佔全球

   三分之一左右,十九億人口的居住區。

 

3. 自然資源與生態圈的過度負荷。這一個領域的研究是造成有

   關人口成長後果的主要爭論點來源。因為我們實在很難以過

   去能源的使用狀況與科技水準來準確的論斷未來資源與生態

   環境的發展。正如著名的人類區位學者Amos H. Hawley

      (1986)所言,資源的供給有限但卻沒有範圍 (finite  but

      unbounded)。但反過來說,若是任由人口快速的成長,則人

   類的智慧與科技發展的應變能力也是相當受到質疑的。其可

   能面臨的迫切危機,包括:水資源、可耕地、食物(穀類、

   魚、肉類)、能源(石油、礦產)、林地等的供給急速縮減

   ,以及與此相關的全球氣候變遷,汙染、垃圾量大增、物種

   的絕跡,更遑論其他對經濟與生活品質的影響,例如:都市

   化、工作地點、收入、住宅品質與教育品質等。

 

二、全球移民的熱潮

    相對於人口成長趨勢預測的高度不確定性,這一波世紀交替間的國際移民熱潮可就是相當確定且明顯的現象。全世界目前有高達一億二千五百多萬人居住在非母國(Martin and Widgren 1997)。這個數量約等於日本的總人口數,或是全球人口的百分之二。更重要的是這股移民的人數正逐漸以每年二至四百萬在持續增加中。

 

造成這一股移民熱潮的原因大約有以下幾種:

 

1. 遷徙所需的交通費用驟降。拜科技發展之賜,跨國移民以前

   使用的方法,從徒步到海運,一直進展到現在連低度開發國

   家中居民也都負擔得起機票費用,因為它被視為追求生活品

   質或較高工資的必然投資。

 

2. 共產制度的解體。隨著許多共產國家的獨立或走入市場經濟

   ,過去長期居住在一個封閉體系的19億居民,也逐漸發覺   

   了存在不同經濟系統之間的巨大經濟鴻溝,例如:東、西歐

   之間、中、美兩國間收入的差距。

 

3. 更重要的當然就屬全球電子通訊網路的建構。這一項重大的

   科技突破,使得一向生活在沙漠之中或偏遠部落的人都得以

   有機會見到世界上不同角落的生活情形,甚至相互溝通。當

   發現較自己富裕的生活近在咫尺的話,想移民的心自然就蠢

   蠢欲動了。

 

4. 其他因素,還包含家庭團聚、政治動亂、福利政策的吸引力

   等。因為移民的拉力不一定純粹來自經濟上的誘因或科技發

   展的助力,隨著腦力智慧時代的來臨,移民因素漸趨複雜,

   教育、收入或空間差距雖仍重要,但更高層次的成就動機更

   能說明新一代的移民變數。

 

    因此,外籍勞工成為另一個熱門議題,有些國家甚至因外籍勞工的進入而明顯的改變了人口數量與結構。如此更可以說明人口成長絕非只是開發中國家地區本身的問題,隨著更自由的遷徙政策,已開發國家更不能忽視人口成長與移民的高度相關性。連自認移民政策相當嚴苛的日本也都估計至少吸引了超過一百萬個非法外籍勞工(Hiromasa 1994)。世界七大工業國總共吸引全球三分之一的外來人口,而這些外來人口是造成移民接受國人口成長的主因。事實上,如果沒有外籍勞工的加入,德國的人口成長率幾乎為零,外籍勞工也差不多佔美國人口成長率的三分之一。台灣合法的外籍勞工人數由引進之初(八十年)的三千人,快速增加為二十七萬多人(八十八年一月)    【註五 】,若加上非法進入的人數,則更是不容忽視的趨勢。

 

三、人口銀髮化

    如果說人口數量的急遽成長深深困擾著低度開發國家的話,那麼多數已開發國家則需要開始擔心其人口結構的老化問題,也就是人口的組成份子中有越來越多的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目前的定義)。而且隨著預期壽命越來越長的未來趨勢,此一問題更需要深入思考因應之道。我們通常可以從兩個不同角度來詮釋這個趨勢:勞動力市場年齡結構變遷;老年人口數量的明顯增加。

 

    但需要注意區分的是,人口老化指的是一種相對的人口概念:老年人口的增加與同時相對減少的年輕人口,而非關個人的老化現象。因為一個人的預期壽命延長是因為死亡率降低所造成,而人口的逐漸老化卻主要肇因於出生率的下降。

 

    首先,勞動人口指的是15-65歲的年齡結構,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的差別主要在於前者有兩倍於後者的15-24歲勞動力,而後者的較年長勞力45-65歲,不僅逐漸增多,而且有愈來愈多申請提早退休的趨勢。老年的勞動人口具有的經驗通常不及其他較受重視的教育程度、體力與生產力等,再加上適應科技創新的能力相對較差,因而被認為是阻礙組織流動的障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因24-65歲的女性加入勞動市場的趨勢互補下,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尚未明朗化。

 

    至於當老年人口數量明顯增加時,問題會更複雜些,比較兩極化的現象源自於社會中其他年齡層的群體與政府如何來看待這一個新興「社群」。有一派的學者,例如:Lester Thurow(1996),認為銀髮族將成為社會的新階級,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銀髮新貴將形成,這會是一個相當大的社群,雖然較不具經濟貢獻能力,但卻具有重要關鍵政治選票與影響力,而且需要依賴政府提供昂貴的社會福利,例如:老人年金與健保等。這一老年團體很可能因此而拖累政府財政預算支出,並且威脅到一個社會的未來投資策略。

 

    但在抱怨的同時,也因為老化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階段,而且福利國家政策也需要及早思考因應的對策,因此福利制度的規劃成了另一個受關注的焦點。這種取向在台灣漸受重視,人口高齡化現象在台灣日益明顯,估計到民國一百年時65歲以上人口將達百分之十,一百二十年將上升為百分之二十,從百分之十上升到百分之二十所需要的時間僅21年,未來老年人口比率雖仍低於先進國家,但人口老化速度遠高於歐美國家。《見表8-2》。

 

8-2  人口老化之國際比較                               單位:%,年

生產者與退休者之比

65+

國別

1995

2025

10%上升20%所需經歷的年數

年齡結構

生產者與退休者之比

年齡結構

65+

20~64

20~64

中華民國      59.1       7.5         7.9 : 1          63.0      16.5        3.8 : 1           21 [ 2010 - 2031 ]

日本              62.7      14.5        4.3 : 1          55.4      27.4        2.0 : 1           24 [ 1985 - 2009 ]

芬蘭               60.4      14.2        4.3 : 1          56.0      24.5        2.3 : 1           48 [ 1973 - 2021 ]

荷蘭              62.5      13.2        4.7 : 1          58.4      23.2        2.5 : 1           52 [ 1968 - 2020 ]

瑞士               62.5      14.6        4.3 : 1          58.0      23.4        2.5 : 1           54 [ 1958 - 2012 ]

德國             63.3      15.3        4.1 : 1          58.8      23.2        2.5 : 1           56 [ 1954 - 2010 ]

丹麥              61.2      15.3        4.0 : 1          57.6      23.0        2.5 : 1           61 [ 1956 - 2017 ]

瑞典             58.0      17.5        3.0 : 1          57.6      22.4        2.6 : 1           85 [ 1929 - 2014 ]

資料來源:經建會,國民年金制度規劃工作小組,民國877

 

第四節    人口成長的兩難困境

    人口成長議題最受關注的焦點在於其對生態與自然環境的深遠影響,羅馬俱樂部在一九七二年以電腦模擬法,研究人類社會是否會面臨自然資源匱乏的問題,其成果發表於著名的「成長的極限」一書中。二十年後(1992),經以同樣研究方法重新評估之後,在新的研究報告「超越極限」中,該研究團隊仍然確信成長確實存在限制性,二十幾年來,雖然相關研究可說是汗牛充棟,然而,學界與社會大眾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仍然相當分歧。

 

    這個辯論的兩方代表人物分別是Paul EhrlichJulian SimonEhrlich代表了「成長的限制」(Big is Bad),而Simon則是屬「成長的信心」(Faith in Growth)的代言人。以下提供兩種不同理論觀點間的簡單比較:

 

一、    成長的限制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相當擔心現代社會陷入成長的迷思當中,也就是以為應當在經濟、人口、生產量以及複雜性等方面有所成長,因為成長代表發展、健康和進步。他們憂慮且悲觀的認為,如果現代社會持續抱持這種價值觀,允許人們自由的繁衍族群人口,則勢必導致全體的毀滅。

 

    Milbrath提供一個古老的謎語來說明人口若以指數成長(exponential growth)的速度呈倍數增加的後果。

 

     假如,有一個池塘長了些睡蓮。這些睡蓮每天以

     一倍的速度擴張。到了第三十天時,整個水塘都

     佈滿了睡蓮。請問它長滿半個池塘是在哪一天?

                              (鄭曉時,頁20

 

    你的答案是15天呢?還是29天呢?(後者為正確答案),對人口成長有信心的人總認為人口預測不是老在做向下修正的動作嗎?認為人自然具有生育原則的智慧,不必過度擔心。不過我們很難想像,在缺乏人口趨勢預測警訊的情況下,人口是否會在哪一天「長滿」地球空間?

 

    因為人口數量是評估未來發展的重要依據,因此明確的人口目標必須達到我們在《圖8-1》所提示的成熟階段:低出生率與死亡率,並以此水準穩定發展,人口學者通常建議以下幾種重要步驟:

 

1. 評估人口負荷力:因為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互異,因

   此,在衡量適當的人口政策時,即需考慮可用的耕地面積、

   灌溉、工業用水需求、產量的比較等因素,否則就好像盲目

   的航向未來的土地,終因人口無限制的成長而造成不可逆的

   環境破壞,並引起社會的解體。

 

2. 維持替代水準的出生率(replacement-level fertility)。人口學

   者雖然根據不同的國家人口情況,而推估其可能較理想的婦

   女總生育率(每一位婦女在一生中所生育的子女數),但通

   常這數字都落在2.04~2.1之間,也就是每個家庭約養育兩個

   小孩(2.1是考慮到死亡率與生物性的性別比例差異,因為新

   生兒的男女比例約為105100,具生育能力的女性略少於

   男性)。但2.1也非一個魔術數字,足以正確導引社會全面發

   展。在戰爭、疾病或其他社會文化因素的干擾之下,總生育

   率需要做評估修正。有時候,移民也是另一種選擇,以減輕

   或彌補人口增長的壓力,而且效果直接可見,如果不考慮其

   他長期影響的話。

 

3. 家庭計劃與教育機會。聯合國和其他人口組織發現,最有效 

   的減緩人口出生率的方法有兩項。其一為家庭計劃服務的提

   供,這當然牽涉到政府的強烈企圖心與財政支出配合,台灣

   、泰國,甚至古巴都是常受引用的成功案例,證明在短短三

   十年內,總出生率可以控制到2.1以下。然而,必須要同時

   配合提昇女性的教育與工作機會。可是必須注意的是,可能

   因過度強調這項政策而導致人口金字塔的頭重腳輕現象,例

   如:台灣目前的婦女總生育率已持續降到1.7左右,而且仍

   在下降中,尤其在不受民俗喜愛的某些生肖年中則更低,

   1998(虎年)下降至1.5

 

二、    成長的信心

    此種理論觀點植基於人口經濟學,其主要論點是:人口成長必須在短期內付出代價,但長期而言卻具有正向的經濟效益,而且也不會因為人口的持續成長而造成自然資源的缺乏與環境的破壞。Simon(1981)以自然資源的價格持續下跌(相對於薪資所得與其他貨物價格),來說明依據物以稀為貴的供需法則;自然資源在未來不僅不虞匱乏,並且更物美價廉。總之,持樂觀論點的學者們認為,除非提出不具爭議性的結論,與明顯的降低生活品質的證據,否則所有針對人口爆炸所提出的悲觀未來觀點,充其量也只是憑空的臆測。

 

    「成長的信心」學派提出相當多明顯而有力的分析結果與觀點,綜合整理如下:

 

1. 人口數量不太可能再加倍成長,「人口爆炸」的問題被過度

   渲染了。理論上,物種的成長可能以加倍的速度來計算成長

   ,但我們不能以同樣的原理來推論人口成長,因為光憑過去

   簡單趨勢來預測未來是很容易犯錯的。證據亦顯示自聯合國

   在近二十年前提出人口爆炸的警訊以來,其人口數量預測數

   字已不斷巨幅地向下修正中(一九九八年底的二○五○年人

   口數量預測為89億,然而此數字是從二十年前的150億不

   斷修正後所得,而且仍有許多向下修正的空間)。

 

2. 未來人口數量會持續成長,但居住環境卻不會因此而更擁擠

   ,而且自然生態環境的負荷力相對提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

   Simon Kuznets1967年開始進行時間序列分析後,也同

   意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找不出人口成長與經濟成長間存有負

   向的統計關係。或許換個觀點來分析研究,人口成長對經濟

   成長與生活水準的提昇具有長期且正向的助力。因為人口學

   者傾向於思考任何新生兒對「個人生活」造成的負擔與機會

   成本,但它對個人家庭的壓力只是短期。長期而言,嬰兒屬

   於耐久財(durable good),其對家庭與社會整體的投資回報是

   相當可觀的。

 

3. 過度悲觀的預測可能導致價值觀的獨裁。著名的人口學者

   Kingsley DavisPaul Ehrlich借用了法國思想家Pascal的推

   論:「請選擇一個有信仰的人生,因為即使上帝(God)根本

   不存在,你也沒有任何損失」。經修正後DavisEhrlich

   為:「如果我的預測對了,世界將因此而得救,即使我錯了

   ,人們仍將安居樂業如常」。然而,這兩種類比的差異與影

   響範圍差別可大了,因為Pascal指的是個人,但是Davis

   Ehrlich的錯誤推論則可以影響全球社會。影響最嚴重的就是

   一個人自由生育的權力。因為一個政府對人口爆炸預測的過

   度反應可導致一場法西斯式的強迫家庭計劃,如果真是因應

   未來危機,則犧牲選擇生育數目的權利無可厚非。但過度渲

   染影響範圍的話,則難脫「假傳聖旨」之嫌。例如:中國實

   施的「一胎化」政策,即使有效的抑制人口過度成長,但  

   長期而言,因人口結構的年齡與性別失衡,對這些人未來的

   婚姻、工作與福利等方面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

 

4. 人口成長並未造成資源枯竭與環境破壞。根據《經濟學

   人》在一九九八年初針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評估。發現

   許多令人擔憂的稀少資源與物種,不僅沒有變少,反而有增

   多的趨勢(其實或許沒有增多,只是媒體報導比較正確的反

   映事實而已)。至於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以及酸雨等環

   境問題,至今仍缺乏一致的科學解釋:到底這些問題存在與

   否?在多久的未來會發生?另一方面,我們卻發現相關的生

   活品質並未受影響,例如:皮膚癌的發生率並未增加,尚未

   發現受溫室效應影響而受害的農作物,湖泊受酸雨的侵害程

   度也微乎其微。

 

三、    典範的迷失

    我們可以預期這兩種針鋒相對的評論不會在短期內有所停止或找到共同點,因為人口數量的成長攸關全球整體社會的發展,人口問題不再只侷限某一國家或地區。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是,藉由開放的討論與觀念的挑戰,我們才比較可能免於盲目或短視的獨斷策略規劃。

 

    「成長的信心」學派雖然提出許多量化證據支持其觀點的正確性。然而,如果我們習慣將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簡化為一種標準化的計算單位(金錢、價格),或以一種數字(例如:GNP)來表示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或生活水準的高低,那麼數目上的「多」即變成關心的焦點,數量上的「成長」變成進步的唯一指標。過度化約的結果是對未來的樂觀想法可能就全建構在這一薄弱的數字基礎上,更何況對整體社會的真正貢獻程度並不在於預測正確次數的加總。

 

    「成長的限制」真的提出許多供一般社會大眾反思成長兩難的良方,而且也改變了許多人對追求成長以外的生存環境不聞不問的態度。其成就在於不斷的提醒未雨綢繆,有計畫的進行改變與檢視大自然的人口負荷力等。但是《經濟學人》的報導與另一派學者卻不斷的發現「成長的極限」口號有過度誇大之實。比較嚴重的是,持「成長的限制」論點者認為悲觀一點絕對不會有任何壞處。不僅是這一派理論的支持者,或許我們都應該審慎的思考這一個問題的關鍵點:個人與社會整體的未來有重大的差異存在。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反烏托邦式的悲觀預測通常都會以「自毀」收場,因為其預測的重點在於對當前社會發展品質與社會生活的關切,而不在於預測結果的準確與否,羅馬俱樂部的「成長的極限」,與馬克斯的「共產社會發展藍圖」皆為明顯的例子。

 

第五節    移民熱潮與外籍勞工

    如果北京打開大門,讓所有想離開中國的人

全部自由離境,美國會接到一、兩億中國移民的

入境申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也將人滿為患,不

堪負荷。

                                -- Burstein and Keijzer 1998:478

 

    以上是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美國正準備進一步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前夕接受Burstein訪問時所做的談話。移民問題其實就像這番談話內容般的複雜,因為牽涉到國際區域間人口的互相流動,所以很自然的除了人口本身的問題外,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福利等議題更是深深嵌入這一波移民熱潮中,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要保護。

 

一、外籍勞工議題對台灣發展的顯著影響

    外籍勞工課題其實屬於國際遷徙人口或勞力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有關外籍勞工的議題與一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結構轉變似乎有著緊密且正向的關聯。國外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當豐富,而且具全面性及系統性。其中研究主題方向的轉變與積極投入外籍勞工相關議題探討的國家地區,似乎反映了外籍勞工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與時空背景意義。伴隨著快速的經濟成長,台灣也難以自外於此國際勞力遷移的過程,更應積極的參考國外有關外籍勞工的整體研究成果。尤其正當社會經濟轉型,台灣更需即時的從社會整合觀點來探討社會大眾對外籍勞工所持態度,進而針對外籍勞工政策從事反省思考。

 

    雖然引進外籍勞工進入台灣就業市場的利弊得失仍處於激烈的爭論中,但外籍勞工在台人數的可見程度(Percent of Visible Migrant Workers)正持續且快速增加中,卻是個不爭的趨勢與事實。換言之,即是台灣民眾與外籍勞工之間的社會互動與接觸機會比過去相對明顯且頻繁。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顯示,外籍勞工在台人數已由民國八十年底的三千多人增加為八十八年一月底的二十七萬多人。所以正當台灣在強調全面社會經濟發展之際,便不可忽視這一重大轉變所可能伴隨的社會文化意義。

 

二、全球勞動市場趨勢

    從工業社會發展早期外來勞力被視為具有經濟正義的殺傷力,漸漸到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時期對外勞的觀點趨於緩和,但仍然認為應由政府來管理外籍勞工政策。直到近年來以政治經濟觀點訴求社會公平、正義以及人性關懷的論點才逐漸受到重視。早期有關外籍勞工的研究仍以經濟層面的因果模型以及管理策略為主流,稍後在社會經濟研究取向中,才逐漸視外籍勞工為社會體系的一部份。

 

    換言之,外籍勞工已被視為接受國在社會中的一族群或少數民族。研究內容逐漸包括國際人口遷移的社會層面:國際人口投入的社會目標、社會吸收能力(相對於勞力吸收能力)、影響社會整合的因素,以及因移民所引起的社會問題等;也討論了國際移民人口可能引起的社會衝突與勞動市場中外籍勞工與本國勞工之間產生的分離性(segmentation)問題。Castles(1986)就其對西歐六國的研究指出外籍勞工終將成為永久性的移民且成為社會關係中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在社會經濟不穩定的時期成為歸因的對象或成為潛在的衝突來源。此研究成果更提醒我們應以遠見及長期的觀點來重視民眾與外籍勞工的社會關係。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地區的集中性。有關外籍勞工或移民國家,例如:澳洲、加拿大、日本以及新加坡。觀察其研究課題的轉變歷程、發展趨勢與空間範疇,似乎提供了思考並反省我國外籍勞工與社會整體面的相關研究方向,以及重視民眾對外籍勞工所持社會態度的長遠眼光。尤其台灣在經過三十年的經濟成長過程與從約十四年前(民國七十五年)開始引進(非正式)外勞的發展歷程。誠然,對外籍勞工所持態度的研究是檢測一個社會全面發展的良好指標。

 

    國際間勞動人口流動的現象不僅只是經濟互賴的指標與反映區域發展的歧異性,外籍勞工也是一股促成一國家內部與國際社會文化接觸的主要力量。職是之故,以開放自由的態度來面對外籍勞工議題,除了對世界體系網絡的整合具有相當高程度的貢獻之外,同時也可藉此消弭社會或族群之間因偏見或刻版印象而產生的衝突。

 

三、移民趨勢的變數

    造成移民的主要驅力來自於國家之間經濟狀況差距與通訊運輸科技的發展。預期這股潮流將在下一個世紀的前半段繼續擴大,但在下一波強大的潮流下,亦存有一些變數:

1. 移民不太可能平衡國家之間人口數量與經濟差距。雖然我們

   曾在上一節中提及移民人數正逐漸以每年二百萬至四百萬人

   持續增加中,但對於移民接受國而言,國內的社會容忍度與

   經濟情況的惡化等因素都可以使這一股趨勢突然中斷,因此

   只能保守的說移民是一種有效疏解人口成長壓力的方法,但

   也存有高度不確定性。

 

2. 逐漸強烈的反移民社會壓力

   自從一九九○年代開始,在許多工業先進國家也開始出現了反對外來移民聲浪,一向是移民接受國的美國也開始實施比較嚴格的把關策略,甚至連MIT的著名經濟學者Lester Thurow,也建議政府發行國民身份證,並要求國民放棄部份自由,容許海關與警察人員臨檢,以杜絕嚴重的非法移民人潮,但是其真正意圖是在移民人口的經濟影響,或是純粹心理上的排外心理則不得而知。

 

3. 境內遷徙相對於境外移民

   在亞洲有另一股移民潮興起,但卻不是國家之間,而是國內地區間的人口流動。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在新的經   濟特區逐漸發展與政府半開放的人口政策之下,這些經濟情   況改善的特區,未來包含香港,都將成吸引移民的磁鐵,但   初期因交通條件限制,臨近地區的移民將佔最大宗,在但長   期而言將造成中國社會的另一項隱憂。除此之外,北韓到南   韓、印尼境內的人口流動,都在可見的未來內會成為趨勢。

 

第六節    銀髮族社會

    隨著全球主要工業國的婦女總生育率急速下滑與平均壽命的延長,在年齡結構最上層的老年人口比率相對的大為提昇。轉瞬間,人口議題的焦點也轉移到這股趨勢,而且似乎各國皆視高齡化為未來的一大挑戰,因為它不僅將對政府財政支出造成沈重負擔,也預料將對世界經濟造成衝擊。問題到底根源於何處?未來的因應對策又該如何預思?

 

一、 高齡化現象

    人口老化現象是否過度渲染呢?因為根據國際上的一般定義來看: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七即稱為成熟型國家,若老年人口達百分之十以上,則稱為老年型國家,台灣目前已邁入成熟型國家之林,預估將在民國一百年邁入老年型國家。然而,老年人口與佔大多數的其他人口層比較起來仍屬「少數民族」。再加上「銀髮族」人口的可見度與威脅性並不如其他族群,如外籍勞工或弱勢種族來得明顯。更諷刺的是,每個家庭裡或多或少都會有老年人,而且每一個人早晚也都要加入這一個團體類別。為何銀髮族會引起許多強烈而負面的反應,真是令人不得不納悶:相煎何太急?問題根源分析如下:

 

1. 拖垮國家社會福利體系

   從政治的觀點來說,老年人口將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來左右政府財政預算分配,因為在民主制度運作之下,他們的投票行為將趨於一致而單純,而且投票參與率相當高,因此各政黨與候選人必定竭盡所能的畫一個財政大餅與國民年金保障來穩固政權和票源。在「利益」穩固的「掛鉤」下,老人福利相關措施必然會成為優先考慮項目。福利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可能會成為問題的焦點。

 

2. 侵蝕世界經濟

   人口老齡化同時也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因為當各國政府必須增加財政預算來因應這個趨勢時,勢必要從工作人口的收入中增加稅收,以應付逐漸加重的負擔。如果各國政府不放手讓銀髮族自食其力的話,在可見的未來,將養不起這批歷史上的銀髮新貴。OECD預估,二十五年後已開發國家六十五歲以上的退休人口數將有七千萬人之多,相較之下,只增加五百萬的勞動人口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3. 退休金的夢靨

   出生於戰後嬰兒潮的人口群即將要首度測試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退休金制度健全與否,因為在此之前能活過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並不多,因此影響層面不大。再加上有關退休生活的夢想描繪已久,甚至已經有很多人申請在五十五歲時便提早退休。但根據估計,這群首批退休潮的人口中,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人有足夠的儲蓄收入來支付未來生活所需。屆時,龐大的健康保險和退休撫恤金將會成為許多國家的惡夢。

 

二、應對未來的方案

   因為人口老化趨勢未能及早重視,所以目前大多數的因應對策都屬片面與短期,以下試從整合的觀點來面對銀髮族趨勢。所謂整合亟需同時兼顧較富裕與弱勢的老年人口;老年勞工(older worker,指四十五到六十五歲),年輕老人(young old,指六十五到七十四歲),與老老人(old old,指七十五歲及以上);志願性工作(voluntary labor)與有薪工作(paid job)等不同層面的需求。

 

1. 延後退休年齡

   每一個歐盟(EU)的會員國現在不是已經立法就是正著手進行延後退休年齡。因為應付勞動力短缺及人口高齡化的財政問題,迫使許多政府採取這一項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徑。預估到2020年前,目前的正常退休年齡(65歲)將被大多數工業國延後至67歲,或甚至70歲。除了減輕政府財務壓力之外,也使得老年勞工不會有雙重的工作壓力(高的稅賦與低工作生產力及報酬),更重要的是可以彌補勞工短缺的情況。

 

2.  工作的再訓練

   另一個更積極的作法讓銀髮族依賴退休金過活的年數縮短。工作的再訓練可以讓想提早退休的老年勞工找到事業的第二春,除了增加個人收入之外,同時也提高了國家的勞動參與率。因為有關於工作的概念已經不再是一成不變的終身或全職 而已,兼職工作(part-time job)、自營(self-  employment),甚至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創新工作理念,都使得工作變得具彈性且活潑化。

 

3. 老年年金制度的選擇

      Lester Thruow在《資本主義未來》一書中(1996: 108),極力頌揚李光耀的強制儲金制(Provident Fund, 即老年年金完全由自己負擔)。此一年金制度的重點在於以受雇者為主,由勞、雇雙方按月依薪資比率提撥到個人基金帳戶,退休時一次或定期支領基金帳戶內之本利,目前實施國家有新加坡、智利等26國《見表8-3》。社會保險制則強調由自己部份負擔,由下一代部份負擔,目前有英、美、法、德、日等158個國家實施。至於稅收制的年金則由下一代完全負擔,目前實施此制度的國家有加拿大、紐西蘭等30個國家。

 

4. 志願性工作

   並非所有的退休銀髮族都需要依靠有給職工作來維持生活所需。但是,這一部份物質上比較富裕的老年人確實也可能需要一份充實生活的新工作,因為金錢比較不是問題,而是時間的運用。志工將成為未來一種工作的新趨勢-特別是照顧其他需要特別居家或醫療照護的其他老年人。在志工的新社會趨勢下,有給與無給職的界限也變得模糊難分了,因為不用為錢而工作與精神形式上的報酬將更能豐富物質不虞匱乏的人生,更重要的是社會資源的相互為用,以及社會福利上的另類貢獻。

 

 

    當一個國家(而非個人)邁向高齡化時,許多居住其中的人察覺到這現象時可能時機稍晚,因此除了上述的政府與學界的思考規劃趨勢對策之外,更需努力的是學習適應與開創即將面臨的「成熟型」年齡結構契機。日本應該是在這一方面做的最積極的國家,他們甚至讓許多中年人實際去體驗老年生活的情境,因為在二○二五年時,日本的老年人口將達到百分之二十七點四之多。一個國家如何在年齡結構轉型期中蛻變,而且又必須與較「年輕」的國家競爭合作,教育可能是最佳途徑,藉由學習過程培養面對高齡化趨勢前的彈性因應與「有以待之」的成熟態度。

 

8-3  各國實施老年、年金制度現況比較

財源籌措方式

公共

私人

洲別

國家數

社會保險制

稅收制

強制儲金制

定額給付

所得相關給付

資產調查給付

全民福利津貼

非洲    45    1   34    3         1             6

北非        6                              6

西非        15                            14              1

東非     13         1        6       1          1             6

中非        8                              8

南非         3           1                            1

 

亞洲    38        2      29        2              1             4

西亞              15             1             15              1

中亞       11                   7                               1

東南亞        7                3                                6

東亞        5         1          4             1              1

 

拉丁美洲      34       1       34       2                         8

中美        8             8           1                       2

加勒比海      15            1             15

南美        11                 11          1             6

 

歐洲      42           16            36             14             2

東歐         10            1             10              1

南歐             10            1             10              1

北歐          10         9          7             4           2

西歐             12            5              9               5

 

北美洲         2                2            2              1

 

大洋洲            11          3          1         1        6

合計   172     20    138     24        6         18         8

資料來源:整理修改自”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1997AxlvU.S. Dept of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第七節    結語:人口趨勢與全球發展

    人口趨勢預測似乎不難,但因應之道卻充滿了複雜與不確定,任何企圖想要以通則來「大小通吃」或「老少咸宜」者,都是一種相當危險的舉動,因為這是冒龐大數目人口為風險的賭注。可能的變數至少包括:人口壓力沈重的低度開發國家,相對於人口嚴重高齡化的主要工業國;因經濟與物質生活差距引發的外籍勞工熱潮;以及國家之間因宗教與社會文化差異而無法取得共識的人口政策等等。在這些難以避免的變數之外,倒是有一些必須避免的思考陷阱:

 

一、過度以西方工業社會為主的人口結構思考觀點;

二、過份強調科技與人類應變能力,而且以此能力來解決成長

    問題;

三、單純依賴過去的人口發展趨勢來論斷未來發展。

 

    至少,必須考量以社會結構、消費型態與自然資源為評估依據的人口與生態圈負荷力。樂觀或悲觀式的人口論點皆有其可相互學習之處,只要不是霸權或法西斯式的人口政策。

 

    我們雖然很難說馬爾薩斯式的人口成長災難是否會成真,但未來與人口研究學者都相當有信心的認為至少在下一世紀的前四分之一時期(2025)是不太可能,再長期的未來也不致於讓人口問題難倒。但若因此而忽視此一人口問題,則後果便很難說了。就更廣義的人口問題而言,較令人擔心的倒是當人口壓力與意識形態產生互動效果,製造出嚴重且尖銳的人類(人口)文明分裂與對立。杭亭頓(Huntington 1996)即預測全球發展的最大隱憂將來自於文明之間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整。回教世界與西方工業國將會是此一爭端的起源。屆時,原本被視為舒緩人口壓力與平衡勞動市場機制的移民潮也將被迫關閉。

 

    探索人口議題絕不只是數量與結構趨勢變遷的研究而已,對人類文明與價值的深入思考更是重要。

 

 

【註一】

括號裡的文字為筆者附加的說明。

 

【註二】

人口統計通常以粗比率(crude rate)與特殊比率(specific rate)呈現,請參考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http://www.moi.gov.tw)

       

    計算粗比率的公式為:

 

    E指發生在某一地區,某年的某一人口事件(如出生或死亡率)Pm則指該地區的年中人口總數(或育齡婦女人數)。兩數相除後通常再來以1000以減少小數點後的數字,人口統計如不特別另外說明,則千分率是慣常的用法。特殊比率則是為了更清楚且深入的瞭解某一特定人口群的變化,最常用的是年齡(五歲年齡組,0 ,1-4...,95-99, 100以上)與性別分類,計算公式同上,只是焦點集中於特定的人口組成類別。

 

【註三】

此一人口發展三階段說,雖然符合大多數國家、地區的模式,但卻有過度簡化之嫌,例如:不同地區之間人口激增開始時間可能相差數十年(英國的一八七○與東歐的一九二○),出生率下降的時機也不一定只有在死亡率下降後才會發生,宗教或文化因素可能是重要決定變數。

 

【註四】

人口加倍的速度是以「七律」因(law of seven)來計算,其簡單公式如下:

 

      成長加倍年數 =

 

    亦即,一地區人口數如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增加,那麼它的加倍期便是七十年。

 

【註五】

見表13-9,行政院勞委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八十八年三月,第74期。

 

重要專有名詞

人口 (Population)

人口疲乏 (Demographic fatigue)

人口自然增長 (Natural increase)

人口負荷力 (Carrying capacity)                                    

出生/ (Birth rate)

外籍勞工 (Migrant worker)

成長的限制 (Big Is Bad)

成長的信心 (Faith in Growth)

死亡/ (Death rate)

多元文化 (Multiculturalism)

老年年金 (Pensions)

志工 (Voluntary labor)

替代水準出生率 (Replacement-Level fertility)

銀髮族 (Elderly population)

遷徙 (Migration)

 

問題討論

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與羅馬俱樂部的《成長的極限》對於人口成長論點有何異同之處?

 

二、已開發國家的領導人與學者所提的「人口爆炸」問題,是極度自私的觀點,只考慮到本身的福利?

 

三、低度開發國家之所以持續貧窮的主因不在於人口成長問題,而是在於受經濟已開發的核心國家控制世界經濟的後果?

 

四、如果我們將「銀髮族」視為一麻煩的社群的話,勢必會改變將屆退休年齡「老年勞工」對「工作」與「福利」的期待與態度?

 

五、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出生在一個人口數量較少的年齡層(cohort)應該比較佔優勢?

 

六、因為經濟誘因所吸引的外籍勞工熱潮,未來將會持續進行,但是動機可能改變為非經濟性?

 

七、為何中國境內的人口遷徙趨勢會成為其以後發展的隱憂?

 

參考書目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

 

鄭曉時譯,Lester W. Milbrath(1994),《不再寂靜的春天》,台北:天下文化。

 

應小端、黃秀媛,Daniel Burstein and Arnede Keijzer(1999)

   《巨龍:中國對全球政商經濟的影響》,台北:天下文化。

 

Brown, Lester, Gary Gardner, and Brian Halweil. 1998. Beyond Malthus:

Sixteen Dimensions of the Population Problem. World Watch Institute.

 

Castles, Stephen. 1986. he Guestworkers in Western  Europe - A

        obituary.?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761-795.

 

Coale, Ansley J. 1994. he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cientific American.

231(3): 31-51.

 

The Economist. 1998. Environmental Scares. Vol. 345,  Issue 8048, Pp.19-21.

 

Hawley, Amos H. 1986. Human Ecology: A Theoretical Essay.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iromasa, Suzuki. 1994. roblems with Foreign Workers.? Journal of Japanese

Trade and Industry. No.2, p.44.

 

Huntington, Samuel 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Martin Philip and  Jones Widgren. 1997.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Global Challenge. Washington D. C.: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Simon, Julian L. 1981. The Ultimate Resour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The State of Humanity. Cambridge: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