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意識 - 未來發展之重要趨勢

 

高思懷

 

一、環境問題緣起與危害

    環境問題主要源自於人類的經濟活動。自工業革命以來,機器取代人力之後,大量生產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污染量的大增。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球經濟快速復甦,再加上資本主義鼓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觀念,以及「人定勝天」 的與自然界爭奪資源與空間的教化,終使環境無法承受人類所施加的污染與破壞,因而導致了一件件重大的環境事件。

    一九六二年Carson博士出版了一本震撼全球的著作 「寂靜的春天」 (Silent Spring),描述人類大量使用DDT等含氯殺蟲劑,導致自然生態受到嚴重破壞的悲劇。昆蟲、鳥類、水生物大量死亡,並快速減少或滅絕,甚至人們也遭到其波及而致病。雖然在其後的幾年內,全球各國逐漸禁止了多種含氯殺蟲劑的生產、販賣與使用,但是它所留下的殘毒卻持續留在環境中達數十年之久。

     另一著名的環境污染事件係發生在美國紐約州的尼加拉瀑布區。在一九五二年之前,一家化學公司長期把有害廢棄物丟在一條廢棄的運河 (Love Canal)  ,之後覆土、遷廠,並將該地贈予一小學建校,一九七八年有毒廢液滲透到附近居民住宅,造成九OO戶人家受害。自此美國開始注意全國存在的類似廢棄物廠址的清理,特於一九八O年頒佈了著名的超級基金 (Super fund) 法案,編列鉅額預算處理善後問題。

     除了這兩件國際上知名的事件之外,環境污染與破壞之事實比比皆是。以台灣地區而言,自三O年前即由當時的水污染防治所 (台灣省環保處的前身) 等單位針對日益嚴重的水污染以及空氣污染問題開始著手整治。其後繼環保署以及各級環保局之成立,更積極推展污染防治工作。然而近四十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在國際上出盡風頭,卻已將這片美麗寶島之地污染破壞迨盡。因此許多環保人士均深感於台灣的經濟奇蹟是建立在污染環境的基礎之上。

     近十年來,垃圾問題受到最大的關注,也造成最大的爭端。由於政府積極推動標準衛生掩埋場的興建,以及環境評估制度的引進,使得民眾日益重視此問題。由於垃圾掩埋場造成種種污染,致使民眾激烈抗拒垃圾場的興建,最後甚至演變到某些縣市的垃圾到處流竄以鄰為壑,違法傾倒。

    今年夏天的賀伯颱風,為台灣帶來了四十年來最嚴重的災害。其危害的原因不外乎山坡地的濫墾、濫建,各類工程水土保持不良,河川盜採砂石,垃圾場設置在行水區阻礙洪水宣洩等。這些對環境破壞的行為,在台灣各地極為普遍,平時不以為懼,洪水來時就災情慘重了。

一九七二年Meadows教授領導一群MIT的教授發表著名的 「成長的極限」  (The  Limits to Growth) ,預測全球的發展受到資源的限制而有其極限,做出悲觀的預測 ; 一九九二年,該工作群再度評估全球發展的潛能,提出「超越成長極限」(Beyound the Limits),認為全球的發展在嚴格控制人囗增加、環境污染、以及資源的使用型態,則人類仍有發展的餘地。然而這項呼籲至今仍未普遍受到全球之重視。環境資源仍繼續被超量使用與破壞。

 

二、全球環境問題與國際公約

      環境問題已經不再是地域性的問題,許多環境污染物,經由空氣、水的傳輸,以及商品的銷售,而傳播到世界各地,造成鄰國的污染,甚至影響到全球。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包括酸雨、臭氧層破洞、地球溫暖化、熱帶雨林影響、沙漠化、開發中國家公害、野生生物種減少、海洋污染、以及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對各國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或衝擊。

     酸雨問題來自燃燒排放廢棄氣中的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對湖泊、水庫之生態,以及陸地植物影響頗大,台灣地區已受到其威脅,工業廢氣之排放標準勢將日趨嚴格。臭氧層破洞問題來自氟氯碳化物的排放,將對人體及海洋生態平衡有重大影響,一九八七年國際上已有蒙特婁議定書 (Montreal Protocol)  之簽訂,分年訂定執行目標。該項公約已對我國電子、五金、機械工業造成數百億元的衝擊。地球溫暖化 (Global Warming) 來自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之排放,將使地球溫度逐漸上昇,進而融化冰山,使海水位上升,淹沒全球臨海肥沃富庶的海岸。一九九二年國際間通過了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逐年管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該項公約對各國工業將有重大影響,尤以火力發電為主之國家衝擊更大。

    熱帶雨林的快速消失,使得二氧化碳消化量受到顯著的影響,對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野生物種之消滅均有重大影響。一九九五年通過的森林公約對木材的進出囗管制,將影響建材與紙類等之利用。有害廢棄物轉移的問題,在過去數年間造成了開發中國家被利用為丟棄有害廢棄物的垃圾場,種下未來當地人民與生態危害的禍根。一九八九年國際間通過了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  開始管制其不合規定的有害廢棄物轉移,影響到廢料進出囗,再生、利用處理之工業,對我國亦有重大影響。

      目前國際上與環保有關的公約已有一百八十餘種,其中有十八種具有貿易制裁手段,顯示環保的需求已成國際未來貿易上重要的基本要件,我國以國際貿易為經濟主體之發展型態,未來勢必面臨極大的衝擊。

 

二、永續發展共創生機

   一九八七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討論了一份由挪威總理布藍特夫人所領導的一個工作小組所提的一份報告 ~「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並獲得共識,該報告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了永續發展的觀念。在當時全球面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如何取得平衡之難題之時,此一觀念提供了合理且理性的解答,故獲得全球一致的迴響。

     為達永續發展的目標,就必須做到在求發展的過程,不損及後代發展的機會。亦即在提昇和創造當代人之福祉時,不能犧牲後代子孫之福祉。達此一原則,唯有重視生態平衡,尊重環境並與環境協調共榮。

    其實在此觀念提出之前,已有許多環保人士積極推動許多措施來搶救環境,減廢 (Waste Minimization) 即是其中一項國內外熱衷推動的工作之一,最典型的成功先例是美國3M公司的成果。

    一九七五年,3M公司決定執行一項環境管理計畫,名為「污染預防合得來」(Pollution Prevention Pays),在污染物未發生前就移除其污染源,結果不僅降低了污染防治的成本,也節省了人量的原料與能源。經過十七年的努力,該公司完成了三千件以上的減廢計畫,每年至少減少十七萬噸的空氣污染物,二十七億加侖廢水及四十八萬噸固體廢棄物,為公司創造了可觀的利潤。我國在經濟部工業局與環保署聯合的努力之下,近幾年來也在工業減廢的推動工作獲得了不錯的成果。

    除此之外,資源回收再利用的觀念,在政府及中、小學的熱心推動之下,已經獲得了相當好的成績,可惜後續的配合管道仍未暢通,使得成效受到限制。值得慶幸的是愈來愈多的民眾逐漸具有初步的環保概念,為邁向永續發展之路埋下種籽。

 

四、二十一世紀行動綱領-Agenda 21

    由於永續發展觀念受到全球的重視,為更進一步提出具體的計畫,改善環境拯救地球,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乃於一九九二年六月,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 。該會議共有一七八國代表參加,其中有一一O國由元首出席,其熱烈情況可謂盛況空前。該會議中除探討其他幾項相關的國際公約之外,最重要的成就,即是訂定出所謂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l) ,明白揭示未來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方向,為永續發展的目標繪出藍圖。

    二十一世紀議程的內容主要可分為六大主題,包括提昇生活品質、有效運用天然資源、保護地球共有資產、經營居住環境、有害物質管理、與永續經濟成長。由這些主題看來,雖然名義上是談環境間題,但其最終的目的即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品質,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亦即是指引未來全球發展的方針。此項發展藍圖,或稱為未來人類發展的行動綱領,頓時受到全球各國的高度注意。除了已開發國家積極規畫其自身之發展方針,許多開發中國家亦積極地設定專責機構,從事全國整體發展規畫的工作,研訂出各國的二十一世紀議程。以中國大陸為例,在該會議結束,立即成立一個由五十二個部會三OO多位專家的工作小組,網羅各行業之高級人才與學術機構之資深教授,並於其下設「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廣泛收集各國重要資料,於一年半內提出一份「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其積極程度令人刮目相看。

    反觀我國對此工作則較為冷淡,在專家學者的催促下,於行政院下設全球環境變遷小組,負責有關事務的研擬。雖然也有些原則性之綱要制訂,但均未見有具體的執行計畫。此顯示領導階層對其重要性與觀念仍未充分明瞭。雖然二十一世紀議程中的許多細目,原本已存在於我國各相關機構的施政計畫當中,然而將其整合仍為未來我們應努力的工作。

 

 

五、ISO 14000-未來環境重要工作

       國際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 從一九八七年成功地推出 ISO 9000的品質管理標準之後,在一九九六年九月正式推出 ISO 14000等有關環境管理系統的標準。這套系統源自一九九二年英國 BS 7750國家環境管理標準,後漸被歐洲多國採納,最近發展成ISO 14000。有鑑於ISO 9000推行的成效,世界各國均極端重視本系統之發展,並在其尚在各細節草案公佈的階段,即爭相採取行動。我國對這波風潮並未落後,由行政院下屬的「全球環境變遷小組」下設立了「國際環境管理標準推動小組」,委交工研院化工所執行各項細節工作之推行。國內各大企業亦密切注意其發展。

      ISO 14000系統的內容主要在於評估生產程序中,可能造成環境危害的因子,詳細評估自原料的選用、能源利用、生產、運輸、包裝、銷售、使用、廢棄、再生、利用、乃至最終處置對環境可能的影響,亦即評估一產品的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透過詳細的廠內調查,列出逐步改善的計畫,並承諾照著計畫持續執行。其重要精神在於持續改善,永不終止。該系統將在未來成為全球環保產品的認證標準,亦將成為產品在國際上競爭的基本要件。ISO 14000對全球環境將有重大的裨益,對各國產業結構也將有重大影響。

 

六.環境教育迫不及待

    環境問題如此地受到重視,然而我們的民眾又如何能真正瞭解如何保護環境,又如何與

環境協調共榮呢?

    教育是重要的管道。各級的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均應負起其階段性任務,當今的國小、國中、高中的課程裡,已經都已溶入部份環保觀念在內 ; 一般民眾也都耳濡目染地瞭解環保抗爭、資源回收等工作。但如何才是正確的觀念?又有多少人知道?種植檳榔樹、山坡地開墾茶園、高爾夫球場的開發、潮間帶填土開發工業區等行為,對環境有何不利影響?大學畢業生能有幾人瞭解?更遑論鄉間純樸的農民昵?

   我們有的環保教育僅限於一些污染問題的介紹、資源回收的觀念、以及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仍有許許多多一般民眾應該瞭解的知識仍待教育。而身為高級知識份子的大專以上學生,未來均為各行各業的中堅份子甚或領導人才,對於全球熱烈推展,日新月異的未來經濟發展重要趨勢的環保理念,如未能及時深入,又如何於國際競爭的戰場上贏得勝利?

    環保觀念先進的瑞典,早在一九八五年就將環保觀念正式列入其教育法律中,成為設計環保教育課程的依據。並將環保教育訂為自小學至大學的共同必修重點,再配合上隨手可得的社會環境教育資訊,遂使其能邁向永續發展的社會,並在未來國際間競爭,具有充分的應變能力。

    環境問題已經不只是環境保護問題,而早已成為經濟、社會以及國家發展的未來導向,未能於環境教育體系中受到重視,將注定在未來競爭的社會中永遠落於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