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與台海危機 

 19498

美國發表中國白皮書

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25

中共對金門實施兩棲登陸,170008000)多名共軍登陸,因慘敗造就古寧頭大捷。

11/4

中共砲轟登步島受挫

12/8

國民政府遷都台北

12/23

美國國務院秘密發布台灣政策情報指針

19501/5

美國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表明不介入台灣原則「美國目前無意在台灣取得特別權利或利益,或者建立軍事基地。也無意使用其武力來干預目前情勢。美國將不採取一個會導致介入中國內戰的路線。同樣的,美國政府對台灣的中國武力不給予軍事援助或建議」

1/12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 Acheson)發表台灣不在美國的西太平洋防禦範圍

1/26

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簽署

1/27

美國與北約簽署防禦互助協定

2/24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署

2/26

法國請求美國軍援中南半島獲同意

4

中共兩棲登陸海南島成功(5/2國軍撤出)

4/2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表明阻止共產主義的擴張

5/16

台灣主動撤離舟山群島12萬軍民,蔣介石發表「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6/23

艾奇遜表示不再供應台灣軍事援助

6/25

韓戰爆發

6/27

美國杜魯門總統宣佈台灣中立化方針:

1.     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防止雙方衝突「台灣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的一切海空攻擊」

2.     台灣地位未定「台灣地位未來的決定,並需等待太平洋安全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

6/28

國民政府向美國表達願派遣33000名部隊前往朝鮮,遭艾奇遜拒絕

7/31

麥克阿瑟訪台,面會蔣中正

8/1

麥克阿瑟與蔣介石共同聲明美華共同協防台澎

8/25

中共致電聯合國要求美軍自台灣區域撤退,否則將解放台灣

8/28

麥克阿瑟預定發表軍援國府使台灣永不落於中共之手,因杜魯門阻止而作罷

9/5

美艦隊在台灣海峽演習

9/30

周恩來發表中共決意解放台灣

10/11

中共軍隊進攻西藏

10/14

杜魯門與麥克阿瑟威克島對談

10/25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

11/30

杜魯門表示韓戰可考慮使用原子彈

12/8

蔣介石發表如果聯合國以海空軍援助國軍反攻大陸,韓戰即可轉敗為勝

12/30

麥克阿瑟向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正式建議動用台灣軍隊於華南與朝鮮遭拒

19513/24

麥克阿瑟發表將於攻擊大陸後辭職

4/11

麥克阿瑟解職,李奇威繼任

4/25

艾奇遜聲明中美軍援協定,係讓台灣從事自衛,而非進攻大陸,目的在實現台灣中立

6/28

艾奇遜發表聲明:

1.     反對中共加入聯合國

2.     台灣中立化政策不變

3.     台灣問題待韓戰結束後由聯合國解決

8/30

美非共同防禦條約簽訂

12/1

中共軍隊進入拉薩

19523/8

美國國防部聲明將台灣、菲律賓由駐日美軍司令部轉移到太平洋艦隊,正式將台灣問題與韓戰的關聯性切開

4/28

美日安全條約正式生效

19531/22

艾森豪向國會發表解除台灣中立化聲明

2/2

艾森豪國情咨文表示解除台灣中立化,第七艦隊不再保障中共,也不阻止台灣反攻大陸

7/27

韓戰停戰協定簽訂

 

討論主題:

1. 二次大戰後美蘇對中國政策的看法。

2. 中共一面倒的原因。

3. 中共攻打金門失利的原因。

4. 韓戰前美國對中共與國民政府的看法?(史迪威事件、塵埃落定政策、狄托主義)

5. 中共參戰的原因?(經濟建設一邊倒、代理戰爭、麥克阿瑟訪台)

6. 韓戰後美國對中共與台灣的看法?(三角政策、冷戰觀念、圍堵政策)

7. 杜魯門與麥克阿瑟的衝突?(政治與軍事的兩極看法)

8. 艾森豪解除台灣中立化的原因?

 

 

二次大戰後美國對中國政策的看法(史迪威事件影響)

1. 馬歇爾調停時,美國希望給予國府有限的援助,確立其在中國大陸的支配權,並與中共締結必要的協定。(對中國放手政策擔心東亞局勢不穩,無條件援助又擔心將中共逼向蘇聯)

2. 國府退至台灣時,採取塵埃落定政策,不介入國共內戰,停止對蔣介石援助。

3. 1949/8美國發表中國白皮書清算與國府的關係,並暗示對中共的期待,但中共並不領情。對於台灣的問題,美英曾達成某種默契,希望將台灣置於友好政府的管轄下。

4. 1949/12美國頒布台灣政策的情報方針指出,台灣即使落入共黨之手,對美國的安全亦不至於發生決定性的影響。

5. 美國期望農民革命起家的中共能成為東方的狄托,藉此分裂共黨陣營。

6. 韓戰爆發後,美國下令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防止台海發生戰火,也意欲揣摹蘇聯動向。

7. 韓戰爆發後,美國由原本放手政策轉向維持現狀,韓戰也使美國被迫選擇國府作為合作夥伴。

 

二次大戰後蘇聯對中國政策的看法

1.     早期蘇聯並不認為中共可以取代國民政府,只想利用中共來脅迫國府屈從他種種的要求,以分離美中兩國關係及控制東北。

2.     蘇聯對中共支持,但卻不希望中共全面展開內戰,一則避免中共實力不足被國府消滅;二則不希望被中共拖入美蘇大戰。

3.     1949年國府敗象顯著,蘇聯放棄國府,決定利用中共將美國勢力驅逐。

 

中共在1950年代採取一面倒的原因(Helmut G. Callis

1.     新的共黨國家若牽涉到戰爭時可藉此保護本身。

2.     可從蘇聯的援助中建立一個現代化的陸、海、空武力。

3.     可經由蘇聯吸收西方的科學與技術。

4.     本身的工業化計畫能得到蘇聯的行動合作。

5.     確信在蘇聯的支持下能重獲舊帝國時期所喪失的邊境影響力。

6.     因意識型態必須與美國對抗而與蘇聯合作。(以下非Callis觀點)

7.     毛澤東為鞏固黨內地位的領導地位而採取親蘇政策。

8.     確保主權與領土的完整。

9.     蘇聯存在的龐大武力,本身就是一種威脅。

10.  美國與國府的合作經驗,使中共無法相信美國會全力支援中共所面臨的威脅。

 

1949中共攻打金門失利的原因

1. 國軍擁有200多艘艦艇,300多架飛機,掌握海空優勢,對於海島攻防戰上形成三度空間的立體作戰。

2. 共軍缺乏足夠運輸艦艇,又不熟悉潮汐的情況下,致使第一波登陸三個團的軍力,船隻遂擱淺於海灘,無法運載第二波兵力。

3. 駐守金門部隊為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與青年軍,實力較為堅強。

21輛美製M5A1坦克編成的裝甲營,成為反登陸的重要機動武力。

 

韓戰對台海衝突的影響

1.     韓戰迫使中共調整戰力,延後中共對東南沿海的掃蕩行動。

2.     韓戰迫使美國加入戰局,維持東亞的勢力均衡,也使得美國意圖建立「東亞狄托」的美夢破碎。

3.     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使台灣安全獲得短暫保障,台灣重新納入美國的保護網。

4.     韓戰使東亞的兩極化體系明顯形成,儘管蘇聯利用代理戰爭來進行勢力的擴張,美國明確的介入來遏止此一挑釁。

5.     韓戰後美軍正式進駐台灣,使中共喪失統一的時機。

 

從博奕理論看國共內戰

1.     國共兩方賽局

CC: 國共停戰,籌組聯合政府並再第三者公正下進行國民大會投票。

CD: 中共合作國府對抗,國府繼續剿匪,中共被迫和談。

DC: 中共對抗國府合作,中共繼續擴大內戰,國府被迫和談。

DD: 國共全面內戰

 

2.     美蘇兩方賽局

CC: 國共共存,依實力劃分政權比例或劃地自治。(邦聯)

CD: 蘇聯合作不干預國共內戰,美國對抗支持國府戡亂,中共被迫和談或投降。

DC: 蘇聯對抗支持中共擴大內戰,美國合作反對國府戡亂,國府被迫和談。

DD: 蘇聯與中共合作對抗美國與國府,擴大戰爭形成第三次世界大戰。

 

從權力平衡觀點

1.     國共內戰時,美蘇集團只想維繫雙方在中國大陸上既有的權力均勢,雙方並沒有冒進性的行為,倒是中共較不具約束力。(威脅權力平衡,中共為不確定現狀或非現狀國家,美蘇均採交往政策)

2.     中共權力的擴張,致使大陸局勢失去平衡,美國期望藉由放棄國府取得中共中立的態度來維繫東亞的平衡,但最後失敗。

3.     中共權力的擴大加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使得共產集團權力過分強大威脅到美國東亞的安全,致使美國被迫聯合韓國、日本、台灣及東南亞國家進行圍堵來增強本身的權力。(威脅權力平衡利用圍堵抵制企圖改變現狀或修正的國家)

4.     中共在大陸的成功與一面倒政策,使得東亞共產集團勢力擴大,進而鼓舞北韓游擊隊的冒進行為(企圖改變現狀或修正國家),在進攻南韓後遭遇美國的遏止,甚至危及自身的存亡,蘇聯被迫採取代理戰爭來抵制美國勢力的過度擴張,而權力只有權力可以有效抵制,中共志願軍的介入遂成為權力平衡的工具。

5.     美國的仁川登陸顯示出美國統一朝鮮的企圖,若喪失北韓此一緩衝國,不利中共的安全。

 

冷戰體系看中共參加韓戰的原因

1.     金日成的南侵基本上受到史達林的默許,也代表社會主義陣營對全球體系擴張的試探,北韓的失敗立即產生聯盟的期望效應。北韓期望社會主義陣營能提供立即而明顯的援助,特別是蘇聯與中共承受間接軍事承諾的期望壓力。

2.     北韓失利,蘇聯身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者,若對成員見死不救,領導權威會面臨挑戰,而中共對集團間接軍事承諾當然也賦予期望,所以對於蘇聯的期望也造成中共的壓力。

3.     由於蘇聯懼怕與美國直接衝突,集團成員自然會對中共有所期望,倘使中共執意執行統一目標見死不救,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可信度就會產生問題,中共可能必須獨自面臨可能的更大威脅。

4.     美軍逼近鴨綠江,而麥克阿瑟與台灣過於親近的行為,也使中共產生易受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