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制度文化之教學發展

國情介紹
1 緬甸  1 泰國 1 寮國 1

柬埔寨

1

越南

1 馬來西亞 1 新加坡 1 汶萊 1 菲律賓 1 印度尼西亞

緬甸(Myanmar) 

國旗 建置中
官方語言 緬甸語、英語
首都 奈比多(Nay Pai Taw)
面積 676,50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北與中國大陸毗鄰 ,西北與印度、孟加拉相接,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臨孟加拉灣及安達曼海。
人口 5,600萬人(2006)
主要宗教 佛教(89%)
幣制 緬幣(Kyat)
匯率 1USD=5.99Kyats (2006年12月官方匯率)
電壓 230V / 50HZ
主要媒體 報紙均為官辦,全國發行之報紙有「緬甸之光」、「緬甸新光報」及「鏡報」。官辦之「緬甸之聲」為唯一廣播電台,另有「緬甸電視」及「妙瓦底電視」2個電視台。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緬甸於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3個封建王朝。19世紀英國發動3次侵緬戰爭後佔領了緬甸,1886年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之一省。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5月被日本佔領。1945年3月全國起義,光復緬甸。二次戰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8年1月4日,緬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以吳努為首的政府實行多黨民主議會制。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成立「革命委員會」。1974年1月,頒佈新憲,成立人民議會,定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緬甸經濟惡化,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軍人接管政權,廢除憲法,解散議會,更改國名為「緬甸聯邦」。
國會 一院制議會,共有485席,任期4年。1988年軍人奪權後,緬甸「制憲國民大會」在國際壓力及國內民主派勢力推促下於1993年首次開議,迄已歷經4次休會。緬官方聲稱新憲基本原則及相關細則已大致確立,「制憲國民大會」另於2007年7月18日起舉行制憲最後階段會議,續協商剩餘之待議條款。
內閣 緬甸內閣之組成主要由退役將軍擔任,內閣下設32個部會。惟事實上最高政治權力機構為「國家和平暨發展委員會」(State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uncil,SPDC)。
司法機關 承襲英國司法體制,惟司法機關無法獨立審判,仍受行政機關影響。法院及檢察院共分4級,最高法院及最高檢察院下省、邦、縣及鄉鎮區3級法院及檢察院。
元首 丹瑞(Than Shwe)
外交部長 年溫(Nyan Win)
主要政黨 主要政黨有3個,包括:「民族團結黨」(NUP),為軍政府黨;「全國民主聯盟」(NLD)及「撣邦民主聯合會」(SNLD)。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 緬甸為軍事獨裁國家,國內對政治活動管制極嚴。
社會概況 緬甸為多種族國家,文化多元。
財政收支
輸出總值(美元) 35.6億萬美元(2006)
輸入總值(美元) 19.8億萬美元(2006)
主要輸出項目 豆類、木材、稻米、天然氣、寶石等
主要輸入項目 石油、機械、運輸設備、食品`建材等
主要出口國 泰國、印度、新加坡、中國大陸、日本
主要進口國 中國大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6,783萬美元(2006)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4,898萬美元(2006)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 MYANMAR INDUSTRIES ASSOCIATION, MYAMMAR GARMENT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MYAMMAR RICE MILLER'S ASSOCIATION

▲Top


泰國(Kingdom of Thailand)

國旗 建置中
國名(英文) Kingdom of Thailand
國慶日 12月 5日
加入聯合國日期 1946年12月16日
語言 泰文
首都 曼谷,人口900萬,泰國第一大城
面積 514,00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位於中南半島中心地帶,東南接連柬埔寨,南接馬來西亞,西鄰緬甸,東北與北部與寮國接壤,南臨暹羅灣,西南面印度洋,地處戰略要衝。
人口 6,506.8萬人(2006)
宗教 佛教
幣制 泰銖(THB)
政治制度 君主立憲,實施民主國會制度。
匯率 34.5泰銖合1美元﹙2007年上半年平均﹚
電壓 220伏特
主要媒體 一、英文報:曼谷郵報(Bangkok Post)、民族報(The Nation)。二、泰文報:泰叻報、每日新聞報、民意報及新新聞報。三、中文報:世界日報、中華日報、亞洲日報、星暹日報、京華中原聯合日報及新中原報。四、無線電視台:主要有第3台、第5台、第7台、第9台、第11台及TITV。五、有線電視:UBC系統。六、廣播:主要為泰國國家廣播電台及MCOT電台,其中MCOT在全國有60個頻道。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1370年獨立,古稱暹羅﹙Siam﹚,1932年革命後,施行君主立憲,仍以泰王為國家元首,1939年定國名為泰王國﹙Kingdom of Thailand﹚,1946年泰王蒲美蓬登基為節基王朝第九世王。
國會 泰國新憲法於2007年8月19日公投通過,並於同年8月24日頌佈施行。依據新憲法,國會眾議員共480席,其中400席為選區議員(採大選區制),另80席為不分區。參議員共150席,其中76席來自全國76府各1席(由人民直選),餘74席由甄選委員會自各行業代表甄選產生。
內閣 2006年9月19日泰國軍事政變後,樞密院大臣蘇拉育於同年10月1日出任臨時總理,臨時內閣則於10月9日御准成立,總理蘇拉育及內閣閣員共35人。新民選政府內閣預定於下(2008)年2月間產生。
司法機關 分為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及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泰王任命,最高法院院長由參議院任命。
元首 蒲美蓬 (King Phumiphol Adulyadj)
外交部長 尼特 (Mr. Nitya Pibulsonggran)
主要政黨 泰國中選會2007年9月間表示,目前辦理登記之政黨多達25個,預計2007年底大選前政黨數將多達70~80個之多。主要大黨有民主黨(Democrat Party)、泰國黨(Chartthai Party)、群眾黨(Mahachon Party)及人民力量黨(People Power Party)、為國黨(Puea Pandin Party)等。以前總理陶克信為首之泰愛泰黨已於2007年5月30日被憲法法庭判決違反選舉法而遭解散。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 泰國2005年中發生政爭,嗣局面惡化,致前總理陶克信於2006年2月25日宣佈解散國會,並於同年4月2日舉行大選。2006年9月19日軍人發動政變,廢除1997年憲法,解散國會,成立臨時文人政府,「立法議會」及「制憲議會」則暫代國會功能,進行草擬新憲之工作。2007年7月6日制憲議會通過新憲草案,復於同年8月19日通過全民公投,8月24日頌佈施行,並將於12月23日舉行大選。
社會概況 泰人受小乘佛教影響甚深,以溫和有禮著稱,尊崇佛教及王室,社會講求遵從次序祥和。泰國自2004年1月4日以來因南部陶公,耶位及北大年三府經常發生回教分離份子肇事,濫傷無辜,甚至在機場及大賣場等人潮聚集處放置炸彈製造恐怖事件,造成南部不靖,受到國際重視,惟因泰政府嚴密掌控,杜絕動盪向外蔓延,泰國其他地區治安尚稱良好。
輸出總值(美元) 1,299億美元(2006)
輸入總值(美元) 1,286億美元(2006)
主要輸出項目 我輸泰產品有電機設備、機械、電子產品、鋼鐵、塑膠、金屬製品等
主要輸入項目 樹薯產品、魚蝦類、寶石、汽車零件等
主要出口國 美、日、星、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
主要進口國 日、美、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星、中華民國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45.8億美元﹙2006年﹚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33.2億美元﹙2006年﹚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 Board of Trade of Thailand,The Thai Chamber of Commerce,Office of Board of Investment
對外政策 泰國向標榜「中立外交」,與世界各國維持友好關係,採親近美、日及加強與歐洲國家之傳統關係,近年來尤重視東協關係,並採「西向政策」開拓與南亞、中東及非洲各國之政經關係。泰國政府為提高其國際聲望,積極推動參與國際事務及舉辦各種國際會議,與其他國家領袖進行雙邊互訪亦形頻繁。泰國曾成功主辦SARS高峰會議及2003年APEC會議,深獲國際好評。泰國政變初始,美國、歐盟及紐澳等國對泰國此次政變多持較負面評價,惟包括中國在內之亞洲國家則持中立或不介入立場。蘇拉育總理上台後積極爭取國際支持,除走訪東協其他9國外,並於2006年10月下旬赴廣西南寧參加「東協—中國高峰會」,11月中旬赴河內出席APEC峰會,並於2007年曾出席東協高峰會、東亞高峰會、APEC經濟領袖會議及聯合國第62屆大會等。
與各國關係 目前與179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有29個國際組織常設在曼谷。
時差 較台灣慢1小時

▲Top


寮國(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國旗 建置中
國慶日 12月 2日
加入聯合國日期 1955年12月14日
語言 寮語
首都 永珍(Vientiane)
面積 236,80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位於中南半島東北部, 為半島僅有之內陸國, 東與越南接鄰, 南鄰柬埔寨, 西界泰國, 西北接緬甸, 北與中國雲南省為界.
人口 636.8萬人
宗教 佛教
幣制 Kip
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國家
匯率 1US$=10,750Kip
電壓 220伏特
主要媒體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寮國於1353年由Fa Ngum所建立,1893年淪為法國保護國,1953年重獲獨立。嗣中立派、共黨及保守派發生武裝衝突,1962年6月經國際調停在日內瓦簽訂協定,3派成立聯合政府,由中立之溥瑪親王當總理,1964年聯合政府分裂,巴特寮(即今寮共)獲中國、蘇聯及北越援助,勢力漸長。1975年4月美軍自越南和柬埔寨全面撤退,西貢和金邊相繼淪陷,寮共攻克寮國南部3省省會,不久永珍失陷。1975年12月2日寮共宣佈廢除君主及聯合政府,成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
國會
內閣 現任總理為Bouasone Bouphavanh
司法機關 寮國最高人民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院長為堪米(Khammy Sayavong)
元首 Choummaly Sayasone
外交部長 Thongloun Sisoulith
主要政黨 寮國人民革命黨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 寮國自稱為民主共和國, 實則與共產國家關係極為密切,該國於1991年8月15日通過第一部憲法,除明文規定政府組織、權限、公民權利及義務外,並強調人民民主、私有擁有財產制度、人民自由權等權利,憲法亦為實施市場經濟賦予合法之架構,堅持革新開放路線。
社會概況 寮國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一,基礎建設落後(有史迄今尚未建有鐵路),國民所得僅有403美元,49.2%之國民生產總額倚賴農業生產,從事農業人口超過全國勞動人口80%,工業基礎薄弱,以勞力密集之初級加工業為主。
財政收支 2004年貿易逆差為1.88億美元,至2001年外債累計總額為24.95億美元。
輸出總值(美元) 4億
輸入總值(美元) 6億
主要輸出項目 木器品、咖啡、茶、林產品、礦產等
主要輸入項目 建材、電器用品、機械設備、藥品等
主要出口國 泰、美、韓、法、澳、馬來西亞
主要進口國 日、澳、歐洲、美、泰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300萬美元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290萬美元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 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ssion)
對外政策 採行「獨立、中立、自主」之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原則基礎上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係。
與各國關係 強調繼續維持與越南之「特殊關係」,加強與中國之睦鄰、友好及合作關係,重視及發展和東協國家之關係,改善與西方國家之關係。加強與越南、柬埔寨及其他共黨主義國家密切合作關係。自1975年以來,已與全球115國建交。
時差 較台灣慢1小時

▲Top


柬埔寨(Kingdom of Cambodia)

國旗 建置中
國慶日 11月 9日
加入聯合國日期 1955年12月14日
語言 高棉語(Khmer)
首都 金邊(Phnom Penh)
面積 18萬1,035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柬埔寨位於中南半島,北界寮國,西北與泰國接壤,東南與越南為鄰,西南濱海,其南部隔暹羅灣與馬來西亞遙遙相望。全境大致為一碟狀盆地,三面為丘陵與山脈環繞,中央為一廣大富庶平原,占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由湄公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
人口 1,388.1萬人
宗教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幣制 里耳(Riel)
政治制度 君主立憲、內閣制
匯率 1美元對4,016里耳(2005)
電壓 220伏特
主要媒體 星洲日報柬埔寨版、聯合早報、Phnom Pehn Daily News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柬埔寨為中南半島古國,有2,000年以上之歷史,秦、漢時稱之扶南,明朝稱柬埔寨,西元1世紀時,柬境建立扶南王國,奉印度教為國教,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

9世紀至15世紀出現吳哥(Angkor)王朝,國勢鼎盛,文化燦爛,版圖包括今日柬埔寨全境以及泰、寮、越三國之部份地區。15世紀後國勢衰敗,此後倍受越南侵略。

1863年後淪為法國保護國。1941至1945年曾遭日軍佔領,戰後於1953年11月9日脫離法國獨立。而後柬國歷經王國(施亞努)時期、高棉共和國(龍諾)時期、赤柬統治(波布)時期、金邊政權(橫山林)暨三派聯合政府時期、全國最高委員會(四派領袖)時期、聯合國駐柬機構(UNTAC)時期乃至目前之聯合政府時期。
國會 國會議長拉那烈,參議院議長謝辛,設參眾二院,眾議院由人民直選產生,參議院依眾議院人民直選投票比例按比例分配。
內閣 總理為人民黨副主席洪森(Samdech Hun Sen)。
司法機關 NA
元首 西哈莫尼國王(Norodom Sihamoni)
外交部長 何南豐(Hor Namhong)(兼副總理)
主要政黨 柬埔寨人民黨(CPP)、奉辛比克黨(FUNCINPEC)、沈良西黨(Sam Rainsy)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 依據柬國憲法規定,政黨須在國會中取得超過三分之二席次始可能單獨籌組政府,鑒此,人民黨必須與奉黨或沈黨之一合作方能組成新內閣。然而,奉黨及沈黨為阻止洪森繼續擔任總理,雙方組成「民主聯盟」並要求籌組三黨聯合政府,惟此訴求遭人民黨及洪森所拒,洪森坦言其本人為人民黨之唯一總理候選人,並將繼續擔任總理職務。

由於三黨對於籌組政府一事未能達成共識,致柬國自2003年7月大選後,第三屆國會及第三屆政府均未能順利運作,期間施亞努國王曾數度出面協調亦無具體結果。2004年2月洪森明白表示,將與奉黨合作籌組二黨聯合政府,並讓反對黨(沈良西黨)繼續扮演反對黨之角色,以維繫民主制度,人民黨與奉黨雙方嗣就73項議題進行協商,6月洪森與拉那烈進行會商,人民黨同意拉那烈擔任國會主席,奉黨贊成支持洪森擔任政府總理,雙方並同意在6月下旬前組成政府。

2005年中起,洪森逐步開除聯合政府中之奉黨黨籍官員,迄2006年10月止,已超過百餘名奉黨官員包括副總理、內政部聯合部長、國防部聯合部長、國務部長(政務委員)、其他部長級、國務秘書(副部長)、副國務秘書(次長)、省長及副省長遭撤除職務。洪森總理之舉措,使奉辛比克黨內訌加劇,拉那烈於2006年年初辭去國會主席一職,並由人民黨韓桑林擔任國會主席;10月奉黨舉行臨時大會,因貪污及通姦罪名開除拉那烈奉黨主席一職,由喬布斯拉密(KEO PUTH RASMEY)擔任奉黨新主席,拉那烈則另行籌組拉那烈黨。
社會概況 柬國社會一般人民生活貧苦,治安不佳,搶劫、偷竊頻傳,我國人前往旅遊應注意自身安全。
財政收支 歲入5億4,820萬美元(2004)
歲出8億3,670萬美元(2004)
輸出總值(美元) 29.1億美元(2005)
輸入總值(美元) 39.3億美元(2005)
主要輸出項目 木材、成衣、大豆、橡膠、芝麻
主要輸入項目 香菸、石油、機械、建築材料、汽車
主要出口國 美、星、德、英、加、法、日
主要進口國 中、台、泰、越、星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3.31億美元(2005)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400萬美元(2005)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
對外政策 1997年柬國內戰後百廢待舉,為爭取外援發展經濟,洪森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運用裁軍及審判紅高棉議題逐步建立良好形象,近年來,洪森政府除與中國保持密切關係外,並與各國建立良好互動,目前柬國已加入聯合國及東南亞國協等國際組織。
與各國關係 洪森政府除與中國保持密切往來外,並積極參加國際事務,與世界各國逐步建立良好互動關係
時差 較台灣慢1小時

▲Top


越南(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國旗

建置中
國慶日 9月 2日
加入聯合國日期 1977年9月20日
語言 越南語
首都 河內
面積 331,689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位於中南半島東側, 北與中國廣東、廣西、雲南3省為界, 西鄰寮國及柬埔寨, 東濱南中國海之東京灣, 全境成狹長如S形狀。
人口 8,440.3萬人
宗教 佛教、天主教、道教、基督教
幣制 Dong(盾)
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共產國家
匯率 1US$=16,000Dong
電壓 220伏特
主要媒體 越南中央廣播電視台、越南人民報、勞動日報、英文越南新聞報、中文西貢解放日報等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越南古稱文郎、安南、大瞿越,曾為中國藩屬近1,000年,後為法國統治80餘年。1954年法軍奠邊府戰役失敗,簽訂日內瓦停戰協定,分裂為南北越,北方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南方成立越南共和國。50年代末,在美蘇強權介入下,越戰持續20餘年,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陷西貢,全國統一,1976年7月2日,更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國會 國會任期5年,通常每年舉行兩次例會,現任國會主席為阮富仲(Nguyen Phu Trong),2007年5月舉行第12屆國會大選。
內閣 現任總理為阮晉勇(Nguyen Tan Dung),總理府為最高行政機關,下設24個部會及23個相當於部長級之機關。
司法機關 分地方人民法院、高等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
元首 阮明哲(Nguyen Minh Triet)
外交部長 范家謙(Pham Gia Khiem)
主要政黨 除共產黨外,尚有若干政治組織如:越南祖國陣線、胡志明共青團、越南婦女聯盟、越南農民協會及工團組織。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 越南共產黨創立於1930年,依現行憲法,規定越南為一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政權屬於人民,越南共產黨以馬列主義與胡志明思想為指導。憲法雖規定國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惟實際上越南共黨中央政治局為最高政治權力機關。越南於1978年入侵柬埔寨,一度與中共交惡,同年年底發生中(共)越邊界武裝衝突。1986年採行經濟革新政策,除與中共修好外,與東協等周邊國家及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等亞太國家及美國、西歐、俄羅斯等強權國家及地區均積極往來,目前與166國建有邦交,其中96國(包括歐盟在內)在河內設有大使館,25國在胡志明市設總領事館,另有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等13個國際組織在越南設立分支機構。
社會概況 越南屬開發中國家,自1986年採對外開放及經濟改革政策以來,越南產生不少經商或靠特權政富之新富階層,故不僅城鄉發展差距逐漸擴大,更造成農村盲流湧入城市,城市內貧富亦日益懸殊。據官方統計,越南失業率為7.4%,就業人口中有許多屬低度或部分就業者,故越南人力閒置情形十分嚴重,社會、治安等問題亟待有效解決。
財政收支
輸出總值(美元) 322.3億美元(2006年)
輸入總值(美元) 368.8億美元(2006年)
主要輸出項目 原油、米、咖啡、水產品、成衣
主要輸入項目 機械設備、原料、消費品
主要出口國 美、日、中、澳、星、德、馬、英、台(9)
主要進口國 中、星、台(3)、日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48億2,280萬美元(2006年)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9億6,870萬美元(2006年)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 越南商工總會(Vietnam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對外政策 1986年12月越南共黨第6屆全國代表大會確立越南採取對外開放、經濟革新政策,推行「多元化」、「多邊化」、「與世界各國為友」、「外交為經濟服務」等政策,積極展現對外友好,遠近交往,縱橫捭闔之靈活外交手法,國際地位大幅提高。
與各國關係 近年來除與中共大幅強化關易外,與東協周邊國家及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等亞太國家及美國、西歐、俄羅斯等強權國家及地區均積極往來,保持良好互動。
時差 較台灣慢1小時

▲Top


馬來西亞(Malaysia)

國旗

建置中
國慶日 8月 31日
加入聯合國日期 1957年9月17日
語言 馬來語為國語
首都 吉隆坡
面積 330,257
地理位置 由西馬(馬來半島)及東馬(沙巴,砂勞越)二部份組成。西馬北部與泰國接壤,東馬與印尼及汶萊為鄰
人口 2,690.7萬人
宗教 伊斯蘭教為法律明定國教
幣制 Ringgit(馬幣)
政治制度 馬國憲法規定為君主立憲之聯邦。
匯率 1us=3.4 Ringgit﹙浮動匯率﹚
電壓 220 - 240 V
主要媒體 華文報種類甚多,大馬半島即有七大華文日報及多家華文雜誌,其中以南洋商報,星洲日報,中國報,新生活報及新明日報較為著名。英文媒體則以New Straits Times, Star, Malay Mail為主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馬來西亞包括馬來半島、沙巴和砂勞越,係由13州及吉隆坡、Putrajaya、納閩島3聯邦直轄區組成,在馬來半島的11州稱西馬,面積131,718平方公里,在婆羅州北部的沙巴和砂勞越州稱為東馬,沙巴面積74,089平方公里,砂勞越面積124,450平方公里,全國總面積33萬2百57平方公里。
國會 分參、眾兩院,參議員任期3年,共70名,每州選出2名,計26名,其餘由首相提名,最高元首委任。眾議院有219席,由人民普選產生,任期5年,國會議員享有言論免責權。
內閣 採責任內閣制,三權分立。內閣由首相府及閣員組成,設首相、副首相各一人,下分設內政事務、外交、國防、財政、貿工等27部。
司法機關 馬國司法制度獨立,其法院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及最高法院。
元首 第13任最高元首蘇丹米占再諾亞比丁陛下(His Majesty Al-Sultan Mizan Zainal Abidin, the Yang di-Pertuan Agong XIII of (Supreme) of Malaysia)
外交部長 賽哈密(Datuk Seri Syed Hamid Albar)
主要政黨 執政黨現為「國家陣線﹙National Front﹚」,簡稱「國陣」係由14個子政黨所組成,其中以「巫統」、「馬華公會」以及「印度國大黨」實力最大。主要反對黨為「替代陣線」,以「回教黨」、「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及「人民黨」組成,目前最大反對黨為「民主行動黨」。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 前首相馬哈迪於1981年出任馬國首相,於2003年退位,在位22年,頗獲人民之支持與擁戴。為使馬國經濟快速成長並與東西方國家關係均衡發展,馬氏於1982年提出「東望政策」,主張馬國向經濟發展具有成效之中、日、韓等國學習,復於1991年提出「2020年宏願」,呼籲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將馬國建設為如德國、日本般之現代化國家;馬國第5任首相阿布都拉於2003年10月接任後,充分運用馬國擔任不結盟運動(NAM)主席國及回教會議組織(OIC)主席國之優勢(2003年至2006年),繼續扮演第三世界發言人之角色。
社會概況 馬來西亞係一多元種族國家,主要包括原住民﹙包括馬來人等各種土著﹚以及非原住民﹙即華人及印度人等﹚。馬來西亞雖由多元民族組成,但彼此間和平共處,各種族間互相尊重對方之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創造了一個和平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環境及強勢之經濟。另馬來西亞立國以來即致力建立單一之國家意識,實施「一種語言、一種文化」政策,以馬來文及文化為主體,非馬來族之文化應同化於馬來文化,因此於語言、文化、教育及新經濟政策上對馬來族均予特別保障。
財政收支 歲入328億,歲出372億(2006年)
輸出總值(美元) 1,604億﹙2006年﹚
輸入總值(美元) 1,309億(2006年)
主要輸出項目 電器產品,電子零件,液化天然氣,橡膠,棕油
主要輸入項目 機械,交通器材,電訊設備,化學原料
主要出口國 美國、新加坡、日本、香港、中國大陸、泰國、香港、荷蘭、韓國、印度、澳洲、中華民國(2006年)
主要進口國 日本、美國、中國大陸、新加坡、泰國、中華民國、韓國(2006年)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71億4百萬元(2006年)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43億7百萬元(2006年)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 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發展機構(Malaysia External Trad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MATRADE)
對外政策 馬國主張東南亞中立化政策,並擴大在國際政經與外交活動空間,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扮演第三世界代言人之角色。
與各國關係 馬國奉行中立與不結盟之外交政策,首重與東協國家之合作關係,其次繼續維持與回盟國家、不結盟國家及大英國協會員國之關係。另為吸引外資,自1985年起全面推動以經貿為導向之對外政策,加強與各國交往,故嚴格而言,馬國並無敵對國家。
時差 與台灣無時差

▲Top


新加坡(Republic of Singapore)

國旗

建置中
國慶日 8月 9日
加入聯合國日期 1965年9月21日
語言 英語、馬來語、華語、坦米爾語
首都 新加坡
面積 682.7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控制麻六甲海峽,扼歐、亞、澳三洲海陸交通之要衝,地理位置重要。領土由新加坡島及其他54個小島組成。
人口 449.2萬人
宗教 佛教(31.9 %)、回教(14.9%)、基督教(12.9%)
幣制 新加坡幣 Singapore Dollar
政治制度 責任內閣制
匯率 US$1=S$1.6993(2005.9)
電壓 115/230 V
主要媒體 電視:新加坡電視機構(英文第五波道、華語第八波道)、新加坡十二波道、新加坡電纜電視公司。
報章:英文的海峽時報、新報、商業時報;華文的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馬來文的每日新聞;坦米爾文的坦米爾日報。
廣播電台:英文電台FM 90.5、FM93.8、FM98.7、FM92.4;華語電台:城市頻道FM95.8、醉心頻道FM93.3;馬來語電台:FM94.2、FM89.7 ;坦米爾語電台FM96.8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1819年英人萊弗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發現新加坡地處南中國海要衝,河川交通便利,乃與當時之酋長蘇丹簽署協定取得海港管理權,並設立貿易站。1824年8月,蘇丹復與東印度公司締約,將新加坡全島割予該公司,此後新加坡日漸繁榮,人口不斷增加,中國、印度移民紛紛湧至。1867年新加坡從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改制為皇家殖民地,歸英政府殖民部統治。第二次大戰期間,新加坡遭日本佔領達3年之久,戰後新加坡開始有民選議員,惟大多數議員仍係官方派任。1959年新加坡改為自治領,51席議員全部改為民選。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 PAP)在當年大選中取得43個席次,成為執政黨迄今。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由於聯邦當局立法賦予馬來人各項特權,刻意扶植馬來人之經濟、政治地位,李光耀領導之人民行動黨堅決反對,遂與聯邦當局發生摩擦,終於1965年8月9日退出聯邦,成為獨立國家。
國會 新加坡國會採一院制。目前第十屆國會係在2001年11月3日舉行之大選後組成,共85席,執政之人民行動黨佔82席,反對黨佔3席,現任議長為阿都拉(MR. Abdullah Tarmugi),係新加坡第一位馬來族國會議長。
內閣 內閣部長均來自國會議員,由總統依總理之建議任命之,負責一切政府政策及全國行政事務,並向國會負責。
司法機關 司法權分別賦予最高法院與初級法院。最高法院設大法官、上訴法官與法官;憲法中有特別條款保障法官之獨立自主與任期。
元首 納丹總統(S R Nathan)
外交部長 楊榮文准將(Brig-Gen (NS) George Yong-Boon YEO)
主要政黨 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 PAP)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 新加坡雖有23個註冊政黨,惟反對黨短期內難與人民行動黨抗衡;2001年11月舉行之全國大選,執政黨大獲全勝,在84席中囊括82席,反對黨僅2席,依選舉法規定反對黨至少3席,故由最高票落選者遞補1席。
社會概況 新加坡人民教育水準、國民所得、生活水平皆高,福利制度完善且治安良好
財政收支 歲入:174億美元(2004) 歲出:176億美元(2004)
輸出總值(美元) 1,795億美元(2004)
輸入總值(美元) 1,638億美元(2004)
主要輸出項目 辦公室器材、石油及其成品、電動產品、電訊器材、一般工業機械
主要輸入項目 電機產品、石油及其成品、電訊器材、辦公室器材、運輸設備
主要出口國 馬來西亞、美國、香港、日本、中華民國
主要進口國 日本、馬來西亞、美國、大陸、中華民國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94.6億美元(2004)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83.3億(2004)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 APEC
對外政策 新加坡為維護其國家利益,勵行國際化,俾使新加坡與各主要國家之利益結合,以擴大生存空間,強化其國家安全保護網。
與各國關係 新加坡積極結交與國,活躍於國際政壇,近來積極推動與相關國家 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加強雙邊關係。
時差 與台灣無時差

▲Top


汶萊(Brunei Darussalam)

國旗

建置中
國慶日 2月 23日
加入聯合國日期 1984年9月21日
語言 馬來文
首都 斯里百家灣市(Bandar Seri Begawan)
面積 5,765平方公里(陸地5,265平方公里,水域50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東經114.04度與111.23度,北緯4.00度與5.05度。位於婆羅洲(Borneo)西北部,西北臨南中國海(海岸線161公里),其餘與東馬來西亞之砂勞越洲接壤(陸地邊界381公里)。
人口 37.9萬人
宗教 回教
幣制 汶萊幣(Brunei Ringgit),與新加坡幣等值,並且通用。
政治制度 馬來回教王國,蘇丹世襲為國家元首
匯率 US$=1.693汶幣(2005)
電壓 210-240V
主要媒體 Borneo Bulletin,(英文報)News Express, 詩華、美里、星洲、國際日報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汶萊蘇丹王國立國於14世紀。首任蘇丹Sultan Muhammad Shah (1363-1402),出生於汶萊淡武廊,後應柔佛蘇丹(今之馬來西亞柔佛州)之邀,偕弟Pateh Berbai(後為第二任蘇丹Sultan Ahmad)前往柔佛,娶柔佛蘇丹之女為妻,改信回教,返國後即位自稱為Sultan Muhammad Shah。

汶萊第三任蘇丹Sultan Sharif Ali(1425-1432)為第二任蘇丹之女婿,來自阿拉伯Taif,首建清真寺,設計皇徽(Royal Emblem,即今汶萊國徽中央小旗、傘蓋及雙翅部分),到第五任蘇丹Sultan Bolkiah(1485-1524)時,逐一併吞鄰近小國及島嶼,宣揚回教,統有砂勞越、沙巴及菲律賓南部地區,號稱黃金時代,並被稱呼為「永久和平之國」。

16世紀下半葉,汶萊開始面臨內部爭奪王位戰爭、海盜及歐洲殖民列強(西班牙、荷蘭及英國)侵略。18世紀末,英國商人Alexander Dalrymple獲得Sulu蘇丹允許,在婆羅洲北邊海岸及鄰近島嶼貿易。1888年汶萊成為英國屬地;1941年至1945年被日本佔領;1959年英、汶協定,汶萊成為自治政府並頒布憲法,外交及國防事務則由英國負責,直至1984年1月1日宣布獨立,同年2月23日真正結束與英國之保護關係。
國會 立法議會(Legislative Council):即汶萊國會,掌管法律案之提出與通過、預算 控制、政府施政之監督等。1959年憲法規定議員名額為33人,其中16人由選舉產生;1980年修正為委任議員為21人;1984年獨立後,國會停開;直至2004年9月,在蘇丹指派議會主席、秘書及委任包括蘇丹本人、各部部長、皇親政要及社會賢達共21人為議員後,方始象徵性恢復,並無固定會期,且受委任為議員之社會賢達亦被認為或自視為官員;同月通過憲法修正案,將議員人數增為45人,其中15人由全國四縣區選舉產生。

蘇丹為配合新內閣改組,於2005年8月31日宣佈解散國會,並委任新成員。除蘇丹、皇太子(首相署高級部長)、各部部長、外交貿易部及財政部第二部長為當然議員外,另委任具有封銜人士(含國防部副部長)、社會賢達及各縣代表合計新國會議員共31人,自9月2日起生效。
內閣 蘇丹自任總理,下設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等12部,負責全國行政事務
司法機關 總理府內設法務局(原法務部遭蘇丹併入總理府而成)掌管法律行政。法院分地方法庭、高等法庭及上訴法庭(另有歸屬宗教部之宗教法庭,依據回教律法審理回教徒訴訟)。
元首 汶萊元首蘇丹哈山納波嘉(兼總理、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及警察總長)
His Majesty Sultan Haji Hassanal Bolkiah
外交部長 外交部長默罕默德波嘉親王
H.R.H. Prince Mohamed Bolkiah
主要政黨 「汶萊民族統一黨」(Parti Perpaduan Kebangsaan Brunei,PPKB;或Brunei National United Party, BNUP) 及「汶萊人民醒覺黨」(Parti Kesedaran Rakyat Brunei,(PAKAR)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 蘇丹世襲為國家元首,擁有最高行政權,並由樞密院、內閣部長會議、立法會議、宗教會議及繼承會議協助蘇丹處理國政並備諮詢
社會概況 根據2003年國際權威評比,汶萊政治自由度很低,且因宗教意識強烈,王族與平民之階級分明;而蘇丹擁有大量財富,部會首長及政要多直接或間接介入經貿活動牟利,以致國內貧富懸殊,官員貪腐情事普遍,行政效率不彰;在高壓下,治安尚佳,惟隨著引進大量外勞及社會日益開放,竊盜、搶奪、毒品及色情等犯罪及失業率漸增。
財政收支 依據汶萊總理府出版之年鑑,2000年迄今,汶萊政府平均年歲入在25億美元,與歲出約略相符。
輸出總值(美元) 47.33億美元(2005)
輸入總值(美元) 16.2億美元(2005)
主要輸出項目 石油及天然氣佔87.7%,機器及運輸設備5.3%,雜項製成品5.4%。
主要輸入項目 機器及運輸設備佔35.3%,工業製成品佔25.8%,食物及牲畜佔15.1%。
主要出口國 主要出口國為日本(18.564億美元)、韓國(5.071億美元)、泰國(4.272億美元)、澳大利亞(3.788億美元)、美國(3.512億美元)及中國(3.021億美元)。
主要進口國 主要進口國為新加坡(2.737億美元)、馬來西亞(2.754億美元)、美國(1.565億美元)、日本(1.36億美元)、中國(0.662億美元)、香港(0.893億美元)、泰國(0.552億美元)。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1,325萬美元(2005)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19萬美元(2005)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 汶萊商工總會、汶萊國際商公會
對外政策 汶萊王國因國小民寡,藉積極參與國際活動,以確保其作為國際社會成員之地位,但儘量不涉入國際爭端,以避免引起爭議。國王蘇丹於1984年1月1日發布之獨立文告中保證在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平等及領土完整原則下與各國保持友好關係。2005年2月23日之國慶文告並揭示,將關注外交之發展,並以國際對話、交流合作及國際論壇等作為汶萊與區域國家保持更密切良好關係之主要管道。
與各國關係 汶萊目前與139國建有正式外交關係,惟僅在東協、中東多數回教國家及英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澳洲等34國設有大使館,而在汶設立常駐大使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共有24國。汶萊主張透過東協追求區域和平與繁榮,基本上採取東協集體路線,與東協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及菲律賓關係密切。
時差 與台灣無時差

▲Top


菲律賓(Republic of Philippines)

國旗

建置中
國慶日 6月 12日
加入聯合國日期 1945年10月24日
語言 英語及菲語(Tagalog)
首都 馬尼拉市(Manila)
面積 29萬9,764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東濱太平洋,西臨南中國海,南接西里貝斯海與蘇祿海,北為巴士海峽,由7,107島嶼組成,分為呂宋(Luzon)、未獅耶(Visayas)及民答那峨(Mindanao)三大群島,最北島嶼距台灣南端僅52.8公里。
人口 8,946.9萬人
宗教 天主教(80%)
幣制 披索
政治制度 總統制、三權分立
匯率 1美元約兌換56.2披索(2005/9)
電壓 220 V
主要媒體 Manila Times, Manila Bulletin, Manila Standard,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Philippine Star, Business Today,中文報紙有聯合日報,菲華日報,商報等。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菲國人種基本上以馬來人為主,約係於西元前500年到1500年之間陸續移民到菲國,1521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西班牙遠征隊在菲律賓宿霧登陸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即以其本人名字命名為菲律賓。1565年西班牙人進據,並於1571年在菲建立殖民政府,開始其歷時330年之殖民統治。1890年代菲律賓人反西情緒高漲,迨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西班牙戰敗簽署「巴黎和約」,菲律賓改由美國統治近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佔領菲律賓。1945年光復,1946年7月4日菲律賓正式獨立,實施美國式民主憲政。
國會 由參眾兩院組成,參院24席,任期6年,連選得連任1次,議員由全國普選,每3年改選半數。眾院250席,任期3年,得連選連任2次,其中200席由人民直選,其餘50席由各黨依所佔國會席次比率推舉。
內閣 行政權屬於總統,內閣各部會首長由總統任命
司法機關 司法權屬最高法院及依法設立之上訴法院、地方法院、廉政法院及回教法院。
元首 馬嘉伯皋.亞羅育(Gloria Macapagal-Arroyo)
外交部長 亞伯托.羅慕洛(Alberto Gatmaitan Romulo)
主要政黨 人民力量黨(LAKAS-NUCD)為執政黨,另菲國民主黨(PDP),自由黨(LP),民主奮鬥黨(LABAN),人民改革聯盟(NPC)及菲國人民黨(PMP)等,菲國政黨僅係利益結合之代名詞,個人色彩濃厚且缺乏長期穩定存在之特性。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 前總統伊斯特拉達因涉貪瀆於2001年元月20日在人民大規模示威壓力下退位,副總統亞羅育於同日宣誓就任第14任總統,揭櫫改良國內政治體質及振興經濟等新施政方向,惟能否改變菲國政經頹勢仍有待觀察。
社會概況 菲人生性樂觀,崇尚自由民主,惟治安欠佳且時有罷工。
財政收支
輸出總值(美元) 357億美元(2003年)
輸入總值(美元) 374億美元(2003年)
主要輸出項目 半導體產品、電子產品、成衣、通訊器材、車輛零組件、椰子油、香蕉。
主要輸入項目 原油、電子零組件、礦物油類、運輸設備、機械設備及零組件、基本金屬、電訊器材及稻米。
主要出口國 美、日、荷、星、英、中華民國、香港、中國
主要進口國 美、日、南韓、星、中華民國、香港、中國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36億1100萬美元(2004年)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28億2900萬美元(2004年)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 Philippine Chamber of Commerce, Board of Investments
對外政策 係以親美及西方民主國家為其外交主軸,美、日、中共、東協、及聯合國暨其他國際組織及活動為其外交重點。
與各國關係 以美、日、中共、東協及亞太各國為主要交往對象
時差 與台灣無時差

▲Top


印度尼西亞(Republic of Indonesia)

國旗

建置中
國名(英文) Republic of Indonesia
國慶日 8月 17日
加入聯合國日期 1950年9月28日
語言 印尼語
首都 雅加達
面積 1,919,44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印尼是世界最大群島國家,全國共17,508個大小島嶼,其中約6,000島嶼有人居住,陸地總面積約192萬平方公里(為台灣面積之52倍,居世界第13位),海域面積約800萬平方公里。印尼群島分佈於北緯6度至南緯11度,東經94度至141度之間,赤道貫穿全境,東西綿延達5,120公里,南北縱長約1,760公里。印尼位居亞洲大陸及澳洲間之橋樑,為太平洋及印度洋間要衝,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境內石油及天然氣資源豐富尤為列強所重視。
人口 24,545.3萬人
宗教 回教88%
幣制 印尼盾(Rupiah)
政治制度 總統制/民主共和
匯率 US$1=Rp$11,800(2005)
電壓 220伏特
主要媒體 安塔拉通訊社、國家電視台、國家廣播電台、雅加達郵報、羅盤報、觀察家報、印度尼西亞日報(華文)、指南日報(華文)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西元2世紀,即有中國商人與爪哇人貿易。七世紀時,中爪哇已建有高度文明之佛教王國;13世紀起阿拉伯人在爪哇及蘇門答臘建立伊斯蘭教王國。至17世紀起荷蘭人統治印尼340餘年。

印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一度為日本所占領,戰後於1945年8月17日宣告獨立,但由於島嶼間交通阻隔,政黨間利益衝突,全國陷於割據局面,荷蘭政府企圖重溫殖民舊夢,拒不承認印尼獨立,終致爆發荷印戰爭,嗣經聯合國調停,荷蘭始於1949年12月27日承認印尼獨立,聯合國旋於1950年9月28日通過印尼加入為會員國。
國會 依照原來憲法規定,人民協商會議由700名代表組成,其中包括500國會議員為當然代表,此外135席分配給全國各省之代表。其餘65席分配於各群族及各行業組織之代表。人民協商會議每年集會一次,代表全民行使政權,包括制憲、修憲、決定國家基本政綱及選舉正副總統等權力。

2002年8月,人民協商議會修憲增設地方代表議會,人協改由國會(DPR)及地方代表議會(DPD)之議員組成,兩院議員均經由普選產生,原軍警及階層團體之席次則予以廢除。印尼國會共有550席,地方代表議會128席(每省4席),人協席次合計678席。總統直選後,人協主要職權為修訂憲法。

現任人協議長為Hidayat Nur Wahid;國會議長為Agung Laksono;地方代表議會議長為Ginandjar Kartasasmita。
內閣 印尼團結內閣(United Indonesia Cabinet)於2004年10月21日成立。
司法機關 最高法院Mahkamah Agung/Supreme Court
元首 尤多約諾Susilo Bambang Yudhoyono
外交部長 維拉尤達Hasan Wirayuda
主要政黨 從業集團黨、民主奮鬥黨、團結建設黨、民主黨、民主復興黨等24個主要政黨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重創印尼經濟,印尼民眾要求政府加速進行政經改革。1998年5月雅加達發生學生示威,在位長達32年之蘇哈托總統被迫辭職下台,由副總統哈比比繼任,在民意及政治壓力下,提前於1999年10月舉行總統選舉,瓦希德與梅嘉瓦蒂嗣獲選為印尼第七任總統及副總統,印尼政經情勢暫告穩定。

2001年7月23日人民協商會議通過彈劾瓦希德總統並推舉副總統梅嘉瓦蒂繼任,7月26日嗣再選舉哈斯為副總統。梅嘉瓦蒂執政後,印尼政治及社會已逐漸恢復穩定,各界咸盼新政府能大力推動政治及經濟改革,引領印尼恢復生機,惟改革之進展有限,未能符合民主人士之期望。

2002年10月巴厘島及2003年8月雅加達萬豪酒店炸彈爆炸事件,致印尼觀光業一落千丈,對印尼經濟無異雪上加霜。2004年4月5日國會選舉,7月5日舉行首次總統直選,5組候選人得票數均未過半,尤多約諾與梅嘉瓦蒂於9月20日進行第二輪選舉,尤多約諾勝出。同年10月20日,蘇希洛•龐邦•尤多約諾(Susilo Bambang Yudhoyono)及尤淑夫•卡拉(Jusuf Kalla)宣示就職,成為印尼第六任正、副總統。
社會概況 印尼安全情勢大致良好,但馬露菇及中蘇拉威西波梭之宗教對立、亞齊及巴布亞之分離主義,造成地區性之安全顧慮。2003年5月,印尼政府宣佈對亞齊實施軍事戒嚴,投入近5萬名軍警清剿亞獨,並嚴禁非政府組織及外國人士進入亞齊。2004年5月,亞齊軍事戒嚴改為民事戒嚴。

2004年12月26日,蘇門答臘海域發生九級地震及海嘯,亞齊受災慘重,多國部隊及國際NGO紛紛進入亞齊救災,目前各國救災部隊已撤離亞齊,印尼政府與亞獨亦恢復和平談判,雙方於8月15日於芬蘭赫爾辛基正式簽定和平協議,其後印尼政府陸續釋放在監之亞齊獨立份子,亞齊軍隊亦依協議規定進行繳械,目前已繳交約30%之槍械武器,印尼政府依諾逐步將軍警部隊撤離亞齊。
財政收支 外債:1,415億美元(2004)
輸出總值(美元) 698.6億美元(2004)
輸入總值(美元) 450.7億美元(2004)
主要輸出項目 石油、天然氣、木材、家電製品、紡織品、橡膠
主要輸入項目 機械設備、化學製品、食物
主要出口國 日本、美國、新加坡、南韓、中國
主要進口國 新加坡、日本、中國、美國、泰國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18.7億美元(2004)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41.1億美元(2004)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 印尼商工總會(KADIN)
對外政策 現任外交部長哈山•維拉尤達(Hassan Wirajuda),自梅嘉瓦蒂政府時期執掌印尼外交迄今。在對外關係上,印尼不僅與美國、歐盟、中國、俄羅斯等大國密切交往,亦致力與澳、星、馬、東帝汶等鄰國維持和睦關係。印尼外交上強調以東協為基礎,並透過諸如東協區域論壇、東協加三、APEC等區域組織,加強其與亞太國家之合作關係。峇里島爆炸事件後,印尼更加強國際多邊及雙邊之反恐及打擊跨國犯罪合作,其中尤與澳洲間之合作最為密切。印尼為延續其傳統不結盟路線,於2005年4月舉辦亞非會議及萬隆會議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及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之關係,進而建立其在第三世界之領導地位。另外,印尼政府亦明白表示不會與以色列建交,支持巴勒斯坦建國。
與各國關係 印尼與世界134個國家建有正式外交關係,其中77個國家在雅加達設有大使館。1955年,第一屆「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印尼嗣後成為「不結盟運動」主要成員。印尼為東協創始國,一度居東協龍頭地位,惟蘇哈托政權跨台後,印尼政經情勢陷入長期不穩,致地位大幅滑落。印尼係全世界回教人口最多之國家,故亦為伊斯蘭國家組織成員。
時差 較台灣慢1小時

▲Top


以上資料來自中華民國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