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能從亞洲金融風暴中學得甚麼?

 

 

自從去年六月起,亞洲多國對美元的匯率出現慘跌的骨牌效應,幣值劇貶的結果不僅是外匯存底急速流失,同時 還使得國內金融市場極不穩定,出現股市崩盤,利率高漲的病癥。更糟的是,這些國家的風暴還傷害到國內經濟 的生產,國民所得因此倒退。人民辛苦幾年所得到的經濟成果,轉瞬之間幾乎化為烏有。

 

亞洲金融風暴對臺灣的衝擊雖不似其他國家那麼大,但新臺幣大幅貶值與股價指數的重挫仍在所難免。幸好臺灣 的工業生產並未被看壞,因此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仍被樂觀預期。不過,亞洲金融風暴如果再繼續下去,國內投 資與消費者的信心難免會受到影響,臺灣是否會有好的經濟表現,則仍是未定之數。

 

( 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 )

 

亞洲金融風暴起源於泰國,波及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及菲律賓,而後經過臺灣、香港達到南韓。現在更有 人懷疑中國大陸與日本是否會成為下一波的受害者?為何亞洲國家會出現金融風暴?簡單的說就是先前外資流進 太多,造成日後外資同時撤出,以致於對匯市及股市產生強烈衝擊。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觀察,外資進出這些亞洲國家,主要是受到四大因素的影響:一、亞洲國家在九0年代初 期都有優越的經濟成長表現,吸引外資的注意。二、在同一時期工業先進國家資金充裕的低利率環境,在九六年 後卻出現資金吃緊利率上漲的不利變化,亞洲國家對外資的吸引力遂逐漸喪失。三、這些國家的總體經濟與匯率 政策錯誤,使其出口競爭力降低,可是國內卻因外資進入造成無法遏止的信用過度膨脹。四、市場結構性的缺陷 使其金融體系無法承受對其不利情勢的發展。

 

國際資金往往具有熱錢的特性。當亞洲國家經濟成長未如預期,而國際(尤其是美國)利率卻上漲且美元走強 時,熱錢投資人便迅速撤資,於是股市慘跌,外匯市場出現強大的美元買盤。此時只有靠中央銀行的大力介入方 能維持匯率的穩定。可是當一個國家出現一面倒的資金外流現象時,央行捍衛本國幣值的努力便徒勞無功。最後 就在外匯存底日絀之際,央行被迫任其貨幣對美元浮動,此時即使是浮動匯率,也無濟於事。央行如果無法立刻 補足外匯存底,人們對幣值沒有信心,只會使資金(無論本國或外國)繼續外流,於是央行就只好尋求外援,此 時國際貨幣基金就自然成為求助的對象了。

 

( 金融風暴處理的方式 )

 

國際貨幣基金配合其他國家的美元援助,固然能暫時解決外匯存底不足的問題,但是其後果卻往往是國家財金政 策受到牽制。再者,如果這些國家對國際貨幣基金的要求陽奉陰違,那麼外匯市場仍有可能會繼續受到攻擊。印 尼在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援助後卻違反前諾,結果使其貨幣自去年六月兩千四百盾兌一美元的匯率,一舉跌到一萬 盾兌一美元,便是鮮明的例子。

 

國際貨幣基金援助一國的典型要求是政府必須緊縮財政與貨幣政策。這樣的作法除了避免政府刺激進口價格高漲 所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同時也限制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較小的政府有助於以市場價格機能來 分配社會資源。這種利用市場「汰弱留強」的作法,便是國際貨幣基金救援的基本哲學。另外國際貨幣基金也會 要求政府必須強化金融管理,利用資訊透明化,讓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承擔倒閉的後果,這些國際貨幣基金措施 沒有一樣是主權國家所樂於接受的。但這些國家若不遵從這些要求,則金融風暴便不易終止。故國際貨幣基金的 處方,成了受援國家不得不接受的苦藥。

 

不過,國際貨幣基金近乎千篇一律的作法並非全然得到學者的支持。政府以緊縮總體經濟政策來解決金融市場危 機,卻可能帶來經濟衰退,失業率增加,物價可能急漲的後果,這會使國家經濟成長的果實瞬間消失,而加害於 經濟弱勢的勞工階層。再者,在政府支出規模縮小的情況下,失業勞工要獲得社會救濟也變得較為困難。於是學 者如哈佛大學的薩克斯(Jeffrey Sachs)便質疑國際貨幣基金這種國際財富重分配的政策是否正確。國際貨幣基 金只要求發生金融危機國家承擔全部責任,卻讓國際熱錢投資人全身而退,根本是忽略投機性資金也應該負擔投 資不當的後果。國際貨幣基金未讓國際熱錢擔負投機風險的作法,顯然也未能尊重市場機能的運作。

 

除了對國際貨幣基金的政策不滿外,經濟學者如托賓(James Tobin)也對當前外匯交易屬於無人管理的店頭市 場有著強烈的不滿。據九六年的統計,世界外匯交易量中只有百分之二是與進出口有關,其餘的百分之九十八皆 屬於金融資產的交易。這樣懸殊比例的交易行為自然是受到市場投機因素的影響。於是為了降低市場投機性,針 對外匯投機交易課稅的想法也就隨之而起。不過無論反對意見為何,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的作法似仍以其標準模式 為處理金融風暴。因此,我們可以預期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援助的國家在解決外匯存底問題後,仍會有一段痛苦的 調整期。

 

( 臺灣是否會有金融風暴危機 )

 

雖然臺灣在這次亞洲金融風暴中所受的傷害較少,但並不意味我們可以完全免疫。雖然政府一再強調臺灣經濟的 本質,但短期內投資人仍將臺灣經濟前景與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表現連在一起。當人民幣是否會貶值的議題被炒 作時,新臺幣就立刻出現不穩定的行情。這意味著人民幣貶值會帶動下一輪的金融風暴,而新臺幣亦無法悻免會 受到牽連。

 

就長期而言,我們更擔心臺灣當前的經濟發展政策可能會製造出新的金融風暴。政府過去的公共工程建設往往無法控制預算,而且品質低落、弊端叢生。如今政策改變,近乎一切工程都想以BOT方式承包。雖然BOT可以解決工程效率問題,但是公共工程建設的投資報酬率不高而風險卻很大。以臺灣銀行體系約一兆資本額概算,超過三、四百億貸款的個案都可能會對銀行體系造成傷害,並進而影響人們的信心。所以,在沒有政府的保證下,大型 BOT的投資風險將會直接衝擊臺灣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再者,近年來臺灣全力投入資本密集度高且風險大的電子業。當大量的資本都導向此一產業,而產業變化過速卻 使過去投入的資本無法回收時,臺灣金融業也會陷入信心的危機。由此可見,臺灣未來有可能發生與其他亞洲國 家不同的金融風暴。雖然臺灣並不靠短期外債來支應國內長期的投資,但是由於政府無風險意識的經濟發展政 策,同樣會造成人們對金融體系擠兌而發生風暴。最後,規避風險的外流資金將會嚴重打擊新臺幣的穩定性。所 以,臺灣金融體系就算是能避過這波亞洲金融風暴,卻也不能保證未來就是安全的。

 

( 臺灣該如何處理面對未來的金融風暴 )

 

政府官員認為臺灣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較小的原因,在於臺灣經濟的基本面好,國家外匯存底雄厚,而且對外 舉債不多,所以資金外流現象不如亞洲其他國家嚴重。此外,部分媒體則認為新臺幣過去的升值,促使沒有競爭 力的產業外移,目前留在臺灣的企業多是體質較佳的,所以臺灣受到的衝擊較小。僅管如此,我們仍可由股市在 消息面刺激下出現巨幅下跌現象看出,臺灣投資人因亞洲金融風暴所衍生的信心問題仍然嚴重。

 

由於臺灣未來經濟成長採高風險策略,因此維持金融體系的健全性是政府必須進行的工作。當亞洲金融風暴逐漸 平息後,臺灣一定要加速金融改革的腳步。除了設立金融監理委員會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督外,政府對基層金融 整頓,以及金融機構資訊透明化也都應該積極推動。政府對於信用合作社的概括承受採取鼓勵的方式是正確的方 向,但在審核接納問題金融機構的銀行本身是否穩健、安全似乎不夠週延。至於農會信用部的去留則仍是棘手政 治問題,迄今似仍未能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案。我們擔心五至十年後臺灣若發生金融信心危機,不穩定的農會信用 部只會使風暴問題更加惡化。

 

此外,臺灣如果出現金融風暴,可能除了美國、亞洲開發銀行以及少數其他機構會援助外,基本上是被國際孤立 的。因此,政府除了要建立全民解決風暴的共識與努力外,更應該在央行現有組織架構上增加一位專司國際金融 合作與協調的副總裁。央行平時就該多與太平洋週邊國家進行互惠的金融往來活動,以避免再次發生區域性金融 風暴。只有透過與世界各國中央銀行密切的來往與合作,臺灣在發生金融問題時才可能取得國際奧援。否則,政 府僅以目前外匯存底來維持臺灣金融的穩定將是不容易的。

 

 ( )

 

有人認為亞洲金融風暴代表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政策不適宜新興工業國,這種論點其實犯了概括性的錯誤。亞洲 金融風暴的教訓是新興工業國在進行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時,未能妥善引導及運用資金。無論是泰國將短期資金 導入房地產與消費金融市場,或是韓國將短期資金引入財團高風險的長期投資,都是政府金融風險管控不當與未 能尊重市場價格機能之故。

 

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的目的,應該是藉由國際化來增加對國內廠商的海外金融服務,以及透過自由化來擴大國內 金融市場深度,並改善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為了避免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政府要加強扮 好金融監理的角色,而金融機構各種風險管理系統更必須要能確實建立。此外,政府也要利用市場機能,迅速讓 體質不佳的金融機構被優質銀行購併。

 

總之,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告訴我們,只重視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卻未能配合建全的金融體系,其後果將不堪 設想。所以,先有正確先進的金融管理體制,再談自由化與國際化才是比較妥當的金融發展順序。至於未來金融 監理委員會的功能還需強化,增加組織的彈性與獨立性,以有效監督金融體系,並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金融衝 擊。(作者為政大金融系副教授)